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宰相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他们几乎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相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和天下的长治久安。从历史发展大体形势看,相权重,国势强,相权轻,则国事弱。围绕着如何发挥宰相的功能同时制约宰相的权力这一问题,历史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几废几兴。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统称为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国家出现,封建君主制形成,宰相的出现则紧随其后。关于宰相的职责,西汉名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宰相的出现和发展正是满足了最高统治者统治的需要。但统治者独裁统治又决定了宰相制度的复杂性。
一、宰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多种多样,名目繁多。商称巫史,西周春秋称公卿,战国以后就称宰相了。宰相一词最早出现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先秦时期不同的诸侯国对相有不同的称呼。如楚称令尹,晋国称正卿,宋国称大尹,其它国家则称为相国或丞相。西周开国丞相姜太公,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都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宰相。另外,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也是人们所熟知的例子。
秦统一六国之后正式创立了宰相制度。秦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官位最高,尊称相国,通称宰相。秦朝的宰相制度基本可以看作是一相制。
汉沿袭秦制,但汉武帝以后相位虽尊,权力却逐渐变小。例如霍光以大将军大司马领录尚书事,辅理国政,其权力远在丞相之上。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为三公,亦称三司,三者都是宰相。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代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到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属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的宰相府了。宰相权力的削减似乎是历史的必然。
三国时期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权力过大,把它改为外围的机构,另设以中书监、中书令为首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而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丞相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实际上,董卓、曹操是自立为相,他们的实权远远超过了当时的皇帝。南北朝时皇帝鉴于中书省权力日大,又射以侍中为首的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
隋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侍中为纳言。在其下设六部。唐朝沿隋制,但因李世民曾任尚书令,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宰相。高宗以后左右仆射不再参决大政。唐太宗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人,常用他官加“参议朝政”、“参议得失”、“残肢证书”之类的名义执掌朝政,行宰相之职,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代宰相简称“同平章事”,副宰相称作“参知政事”。宰相一般加封为大学士,如资政殿大学士等,又通常加宰相太师衔,像王安石、蔡京都被称为太师,宋代又设枢秘院掌武事,其长官称枢密使。
元朝为中书令,明废丞相设内阁,其首辅与丞相相当,清沿明制,但无首辅制度,由辅臣或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但到雍正时设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实权了
二、历史上三类宰相
一、遇到明主的贤相
这类宰相的代表人物是诸葛亮,而其主刘备也是少有的能礼贤下
中国古代的丞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