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该不该“分类”培养?.doc研究生该不该“分类”培养?
去年9月,地处北国冰城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进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在试点院系和学科,硕士研究生被分成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两类,进行分类培养。这也是在全国率先试水研究生分类培养的高校。
一年多过去了,这项受到国内高校关注的改革进展如何?对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
重学术?重应用?研究生分类培养试水
2007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哈工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始进行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对部分院系的2007级硕士研究生,按照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两大类实行分类培养。
哈工大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2007届硕士研究生小孟,在兴奋与喜悦中收到录取通知书,还意外收到了《致机电学院、管理学院、航天学院有关学科新生的一封信--进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关于进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文件。
看完这些她了解到,从当年开始,哈工大在航天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航天学院力学学科、机电学院、管理学院进行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根据研究生本人志愿、课题方向、就业形势、研究生培养条件等,对硕士研究生按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两个系列进行培养。
两个系列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位论文的要求上都有各自明确的定位。学术研究型系列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学位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难度,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应用研究型系列的课程设置则侧重于应用技术基础,学位论文侧重于对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怀着对培养模式变化的好奇,小孟和其他同学一道,在师生互选大会上确定了自己的导师。师生充分沟通后,小孟确定了自己的培养类型。我想硕士毕业后继续深造,考博是我的目标,而学术型注重理论的深化与延伸,对以后继续学术研究有帮助,所以选报了学术研究型。小孟回忆说。
而跟小孟同一专业的小姜选择了应用研究型的初衷是:我不想考博,只想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应用型的培养模式侧重于工程实际、技术开发等,对我的就业有益处。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应时之举
哈工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丁雪梅认为: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就业取向研究生的培养需求,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应时之举。同时,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哈工大进行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模式改革是大势所趋。
正如丁雪梅所说,哈工大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台,具有重大的现实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近30年来,累计授予博士学位24万人、硕士学位180万人,中国特色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和学位授权体系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因此,我国下决心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而实现这个提高的首要措施,就是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科研和实践环节,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哈工大,各试点院系都成立了专门的专家组,对本学院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的硕士学位论文提出不同的撰写要求。学术研究型的硕士学位论
研究生该不该“分类”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