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三章 封建选官制度.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国家公务员制度
Zheng Li, (Franck) , WUSE
E-Mail: Franck_1010@
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程
选官制度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由于官吏担负着国家的日常管理职责,因此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官吏的考核选拔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十分注意积累经验,完善制度。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秦以前,主要是“世卿世禄”的制度及根据军功授爵。
秦汉时期,发展成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
魏晋时,主要是九品中正制。
从隋开始创立了我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以后历代相沿并加以一些改进,一直延续至明清。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
: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积极作用为主)
: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消极作用为主)
“世卿世禄”制度
从夏朝开始,“父传子,家天下”,至春秋战国时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春秋战国处在大动荡的时代,各诸侯国的争霸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才的争取,养士成为定制,军功入仕也成为做官的重要门路,这两种制度有力的突破了奴隶社会世卿世禄的束缚。
总的来说,更多的统治者是重武轻文的。看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奴隶主的世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奴隶社会的稳定性,而重武轻文导致以武功治天下,文官反而不受重视,以致在分裂时期各国之间纷争不断,烽火连绵,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察举制
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朝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套较完整的选官制度,这其中以察举制为主,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其中以察举和征辟为主。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察举”是指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将经过考察的优秀人士推荐给朝廷,以备录用,又叫“荐举”。
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辟”指朝廷或三公以下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叫“征”,三公以下高级官吏聘布衣为自己幕僚属官叫“辟”。

第三章 封建选官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fc1172
  • 文件大小816 KB
  • 时间2018-06-0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