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药理学第35章 喹诺酮类.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三十四章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一、概述
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对细菌DNA螺旋酶(DNA gyrase)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
第一节喹诺酮类 quinolones
以4-喹诺酮为基本结构的合成类抗菌药
萘啶酸(nalidixic acid)是1962年用于临床的第一个喹诺酮类药,抗菌谱窄,口服吸收差,副作用多,现已不用。
吡哌酸(pipemidic acid)抗菌活性强于萘啶酸,口服少量吸收,不良反应较萘啶酸少,可用于敏感菌的尿路感染与肠道感染。
1979年合成诺氟沙星(norfloxacin),随又合成一系列含氟的新喹诺酮类药,通称为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
[抗菌作用机制]
细菌 DNA拓朴异构酶有 I、II、III、IV,分两大类,第一类有拓朴异构酶I、III,主要参与 DNA 的松解,第二类包括拓朴异构酶 II、IV,其中拓朴异构酶 II 又称 DNA 回旋酶,参与 DNA 超螺旋的形成,拓朴异构酶 IV则参与细菌子代染色质分配到子代细菌中。但拓朴异构酶 I 和 III 对喹诺酮类药物不敏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靶位是 DNA 回旋酶和拓朴异构酶 IV。
通过抑制 DNA 回旋酶(DNA gyrase)作用,阻碍 DNA 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氟喹诺酮类药对人体细胞拓朴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 Ⅱ)影响较小。
抑制拓扑异构酶Ⅳ,干扰 DNA 复制。
耐药机理研究主要是染色体突变, A亚单位多肽编码基因的突变;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
耐药机制:
①细菌 DNA 螺旋酶的改变,主要由于gyrA基因
突变所致,与细菌高浓度耐药有关;
②细菌细胞膜孔蛋白通道的改变或缺失,对药物
通透性下降,与低浓度耐药有关。
③细菌体内药物泵出作用被激活。
[细菌耐药机制]
步骤:
结果:
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乙醇脱色
番红复染
涂片固定
由丹麦医生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创立。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药理学第35章 喹诺酮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22x33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2-09-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