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成都。
巴金早年留学法国期间,深受无政府
主义影响,于是取巴枯宁、克鲁泡特
金首尾二字作笔名。
巴金出身于世代做官、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
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
巴金1923年离开成都前与家人合影
巴金1927年赴法国留学,受无政府主义
及俄国“民粹派”思想影响。
中篇小说《灭亡》写于1928年,主人公
杜大心即从俄国民粹派英雄衍化而来。
小说叙述一群青年为反抗军阀专制统治
而进行种种社会革命活动,渲染了一种
绝望然而不息地抗争的牺牲精神,充满
了英雄主义的悲壮激切,反映出青年人
追求理想的躁动不安情绪。
《灭亡》面世后极受欢迎,印刷达20多版。
青年巴金立志献身社会革命事业,对此具有强烈的道德义务
和责任感,所以往往以一个战士的姿态从事创作。此时所展
现出的叛逆倾向,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而他的作品带着青年
人特有的敏感与单纯,也表现为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比较
钟爱的《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和《电》)是
代表作品。当理想在现实中不断遭遇世俗的狙击、少年轻狂
也不可避免地慢慢成为过去之时,巴金开始转向描写旧式大
家族腐败与衰落的家族小说,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家》。
“爱情三部曲”:
《雾》周如水
《雨》
《电》李佩珠
巴金同样写恋爱与革命,但不像当时流行的“革命加恋爱”小说那样满足
于用某种概念构思披着革命外衣的恋爱故事,而是着力展示二三十年代青年
复杂变幻的思想情绪,充满了变革的亢奋焦灼的激情,虽然故事不够真实,
构思有模仿外国革命党人传奇的痕迹,但他如火的激情颇能激励人心。
《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在开始并没有一个总体构思,写作时间间隔
又较长,所以每部作品相对独立,但在主题、情节上,三部
作品存在密切的联系,又构成整体统一的系列小说。它们一
方面展现出吞噬年轻生命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命运,更在
另一方面着力表现青年一代为新思潮激励而觉醒、挣扎与斗
争的成长过程。三部曲中,《家》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家》连载于上海《时报》 1931年
4月至1932年5月,发表时题名为
“激流”。1933年5月开明书店出版
单行本,改名为《家》。
1938和1940年,巴金继续《家》的
情节写出《春》和《秋》,并将这
三部小说合称“激流三部曲”。
《家》表现了旧家族分崩离析的趋势,更写出了青年人的
反抗,而小说之所以赢得持久的赞誉,在于它不仅针对旧
礼教,更针对旧礼教的核心——传统专制主义。再进一步
说,“家”其实就是“国”的缩影,反抗家庭专制的下一步,必
然就是反抗顶着国家的名义实行专制统治的传统习俗以及
现实中的当局,而就小说的思想指向来看,应该尤重后者。
小说在20世纪30、40年代对知识青年产生积极的影响,缘
故即在于此。
高老太爷是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
他像幽灵似的无处不在,象征着专制统治的无远不届和封建礼
教的密不透风。他自私专横,在扼杀他人青春与性命的同时,
自己也成为丧失人性的老怪物;他又衰老、孱弱,无心、无力
应对家庭内部已经出现的衰败迹象和反抗苗头。他死了以后,
各种矛盾统统爆发出来,促成这个大家族的深度败亡。
觉慧是大家族中充满朝气的叛逆者,是一个在“五四”新思潮
影响下不断成长的新人形象。他在高家最先觉醒过来,决心
要做“自己的主人”,所以不仅揭露叔伯们“捉鬼”行孝的闹剧,
还敢于直接违抗高老太爷的旨意,参加社会革命活动。他支
持觉民逃婚,大胆向婢女鸣凤示爱,最后又勇敢地跨出家门,
投入时代的激流之中。
第八课 巴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