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实习报告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实习报告实习名称:___建筑认识实习___专业:___________年级班级:_________小组成员:__指导教师:20**年9月21日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结合所学的知识,理解平遥古城的规划。能从规划的角度看待古城的总平面和道路交通的分布。而且能从县衙、文庙、镖局等的平面图中找到古代规划的共通点,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实遥古城三、实习时间:20**、7、19——20**、7、21四、正文(一)平遥古城简介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地区南部,东连祁县,北接文水,西临汾阳,南靠沁源,西南与介休接壤,东南与武乡、沁县毗邻,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斜贯县境西北。平遥古城位于县境西北的惠济河、柳银河冲积扇尾部,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柳银河沿城南流过,沟通了整个护城河体系。平遥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20**年,平遥古城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遥旧称“古陶”,县城附近地区相传为帝尧的封地,春秋时代为晋国古邑,战国时为赵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陶县;西汉时又再现平遥境内置京陵、中都二县;经三国、两晋,北魏时中都县迁往榆次县境,移平陶县至此地。后因避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改名平遥,并将京陵县并入平遥,遂
成现在的建制,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侵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二)平遥古城墙平遥古城平面呈方形,东西、南北长均为1500米,朝向为南偏东10度-15度,占地约2.25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城墙基本为直线,“为南面顿缩崛若龟状”,依中都河蜿蜒而建。平遥古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墙。城墙周长6161.7米,明清两代先后有25次维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顶宽3—5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内墙砖砌排水槽77个,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外侧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平遥古城按照相传的“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说法,取神龟“吉祥长寿”之意,筑为“龟城”,它卧于汾河东岸,太岳山北麓,突出了长生不老、固若金汤的寓意。传
平遥实习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