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励员工的措施的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当作一种成本,而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愈来愈被用人单位重视。而激励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运用的好坏,关系到企业如何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谋求发展,因此,如何激励员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员工;激励措施
激励一词古已有之,包括双重含义,首先是激发、鼓励之意;其次是约束、归化之意。企业管理中激励是指组织通过设计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措施、提供适当的工作环境、对成绩的认可、授权以及人际关系等系统性组织行为,来激发、引导、约束和归化其成员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的目标。现将国内一些学者对“如何激励员工”的观点综述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
我们应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及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结合西方的人性论研究成果,对我国员工进行权变激励。对待不同的员工要采取不同的激励的方法。首先,对普通员工的激励。一是要以经济奖励措施为主:应以工资和奖金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激励手段为主对普通员工进行激励;同时,要对员工的工作成绩给予认可和赞赏,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双管齐下,使员工不但受到高奖酬的外在激励,同时亦激发其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并且,企业还应为员工提供个人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充分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并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二是组织制度与企业文化约束相结合:通过完善的组织制度明确惩罚与奖励措施、规范员工行为,以实现对员工的硬性外在约束;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与个人之间的协作性竞争关系,可为员工行为提供内在动力的柔性外在约束。三是注意运用公平理论与期望理论:要求组织公正实施奖惩,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并做到实施过程公开化与民主化。此外,激励应逐渐增加,一是为了做到与过去对比的公平,二是因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保健因素具有渐增性,或者说一部分激励因素会逐渐转化为保健因素,需对激励因素加以补充。同时,所设立的奖励制度须严格执行,从而使员工对工作成绩及对成绩的奖赏有充分信心。四是要体现员工主人翁精神:最主要的是建立完善的职工参与管理制度,股份制企业可采用员工持股的方式加强其参与管理的动力,非公司制国有企业原有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应加以健全,如实行职工代表进人厂务会,不离岗参与管理等提高积极性的措施。其次,是对管理人员的激励。对管理人员的激励首先是晋升激励,要求企业建立一套健全的晋升机制和管理人才培训制度。然后是进行责、权对等的授权,其中权利是展开管理所必需,并能满足管理人员之权利需要;而责任是对其行为的约束,是第二层意义的激励。再
者是多元化的经济报酬。管理人员的主要经济报酬应与管理绩效挂钩,因此,多元化的经济报酬可以分为基本薪金和正常福利、短、中、长期奖励及特别福利三大方面。最后,是对群体的激励。对正式群体的激励,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对可比的不同群体进行绩效评比,奖励高效群体,鞭策低效群体;第二,树立和宣传群体榜样以激励其他群体;第三,给绩效好的群体以更多的自主权,以激励其成员。此外,要建设好正式群体的群体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智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以便使群体成员能协调一致,产生高士气、高效率。对非正式群体的激励,管理者可给予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一定权力,如聘用为班组长、车同主任、部门经理,以加强沟通;同时注重教育和情感联络,促使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这样,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就实现了非正式群体的目标。[1]
第二种观点:
该观点认为,应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员工的激励。第一,为员工安排的职务要与其性格相匹配:员工的个性各不相同,他们从事的工作也应当有所区别。与员工个性相匹配的工作才能让员工感到满意、舒适。比如说,喜欢稳定、程序化工作的传统型员工适宜干会计、出纳员等工作,而充满自信、进取心强的员工则适宜让他们担任项目经理、公关部长等职务。第二,为每个员工设定具体而恰当的目标:为员工设定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 通常会使员工创造出更高的绩效;目标会使员工产生压力,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在员工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 管理者还应当把成果反馈给员工;反馈可以使员工知道自己的努力水平是否足够,是否需要更加努力,从而有助他们在完成阶段性目标之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目标。第三,对完成了既定目标的员工进行奖励:如果员工完成某个目标而受到奖励,他在今后就会更加努力地重复这种行为,这称为行为强化。管理者就应当对完成了既定目标的员工进行奖赏,以强化他的进步行为。同时管理者应当想办法增加奖励的透明度,比如,对受嘉奖的员工进行公示。第四,应针对不同的员工进行不同的奖励: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若干层次。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员工就会转向其他需求。由于每个员工的需求各不相同,对某个人有效
关于激励员工的措施 的综述【心理激励指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