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研究*
贾丽凤 马翠花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显得更加迫切。农村社区养老是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一种崭新尝试,本文从养老内容、资源的供给和资源的运营与管理三方面对这种模式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农村社区养老资源供给运营管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据民政部最新统计,目前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其中约 60%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农村,农村养老需求强烈而迫切。农村社区养老作为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一种崭新尝试,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将对这一模式的构建进行相关探讨。
一、社区养老的相关概念
(一) 社区
社区一词源自拉丁文,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的关系。1887 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这一术语沿用至今,其定义尚未统一,但学者们就社区的特征都有着基本相同的理解,即社区是一个人群,他们有共同的活动地域,面临共同的问题,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 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因此,可以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二) 农村社区
以等同于城镇职工;对于无稳定职业且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可设计一种过渡性方案,比如制定一定范围内不同档次的缴费率供农民工自愿选择,同时规定凡使用农民工的企业必须根据农民工所选择的缴费率缴纳相应档次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第二,建立农民工职业伤害保险制度。职业伤害保险,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包括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职业康复在内的全面、稳定的保障,是社会保险中待遇较高的险种。这一制度不仅保证农民工一旦出现职业伤害事故可以得到相应的赔偿,而且可以促使用工单位更加注意用工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措施,从而大大减少农民工的职业伤害事故。对农民工的职业伤害保险,可参照《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实行社会统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企业(雇主)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按时定额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第三,建立农民工失业保险保障制度。农民工的就业状况极不稳定,这对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威胁。建立农民工失业保险保障制度,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为其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在确定工作后,用人单位向专为农民工设立的失业保险基金缴费。如果农民工职业稳定、有固定收入达到一定年限,则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失业保险。第四, 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保障制度。在缺乏保障机制的情况下, 患病尤其是患大病不仅对农民工身体造成伤害,而且会导致失去工作,从而失去经济来源,陷入贫困,所以应尽快建立农民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资金由个人缴费和地方财政共同构成。个人缴费和财政支持的比例应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
况而定。为使该制度能够顺利推行,初期可确定相对较低的缴费水平和保险水平,将来视情况逐渐提高,最终实现与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并轨。
(三)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增加公共福利在农村的投入,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理应按照利益对等原则对农民工利益损失做出一定的补偿,农民工理应享有社会保障权益。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探索新思路、尝试新方法。政府应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履行核心责任,政府应是法律和社会公平责任的承担主体。从
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研究贾丽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