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农村实际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鱼台县王庙中学政治教研组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现有19个教学班,每班60-70人,学生全部来自农村。由于农村相对城市文化底蕴浅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原因,一些农村孩子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和管理,再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致使有些学生思想混乱,纪律观念淡薄,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不想学习,成绩较差,程度参差不齐,这给学校教育及课堂教学带来很大难度。从我校的办学条件讲,除有一个不达标的多媒体教室、一台多功能打印机外,几乎没有什么先进的教学设施。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一、让学生“动”起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创造便于学生动起来的外部条件
针对农村学生人数多,班额大,不便于管理的状况,我们将学生按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的不同分成4---6人的若干学习小组,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由原来的课堂主宰者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点拨者,建立公平、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精心设计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提出两难问题,使学生形成正反两方,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开学生间的辩论;通过导学案,引领学生自学、互动。
3、学生“动”起来。展开人与人、组与组、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展示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互动中,老师适时的点拨和归纳。随机生成的问题,随机提问,随机评价点拨;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还没有涉及的问题,随机提问,随机评价、点拨。例如:在探究“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时,我们利用经济建设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创设了如下情景:
污染
治理
发展经济环境
首先向学生提出了“先发展经济”还是“先治理环境污染”这一“两难”问题,让学生形成鲜明对立的两个观点,“诱导”正方与反方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应协调发展”的结论。
二、建立科学的方法指导,探索最佳教学途径
“一三六”教学模式是我校实现课堂高效的便捷途径。2007年下半年,我校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一三六“教学模式。“一”指一个学案;“三”指三个教学板块,即课前导学---课堂助学---巩固反思;“六”指六个环节,即创设情景、激情导入---目标展示----自主探究、尝试释疑----小组合作、交流释疑----梳理总结----学以致用、拓展延伸。课前我们充分利用多功能打印机,给学生每人发一份导学案预习。课上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发现的问题大胆剖析,形成对问题的独特看法。通过交流、互动,实现课堂的三维目标。导学案的使用达到了农村中学既节约又高效的目的。
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有的老师认为学困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大障碍。是放弃还是继续培养,在这个问题上过去我们教研组分歧严重。通过进一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教育面前无差生,人无全才,合格加特长就是有用之才),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实现有差异
立足农村 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