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contents
5月16日运动学图象运动学规律的应用……………………………01
5月17日物体的平衡与受力分析………………………………………07
5月18日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15
5月19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24
5月20日曲线运动与能量的综合………………………………………31
5月21日动量与能量的综合……………………………………………43
5月22日功、功率、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52
5月16日运动学图象运动学规律的应用
考纲
要求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II)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II)
命题
预测
,涉及本单元知识的考题,近几年全国高考中都有出现,大多数省份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部分省份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查,且往往结合图象进行分析。
,本单元的考点要求较低、试题难度较小,高考试题中单独考查本单元知识的题目多以实际问题的形式出现,与现实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将更紧密,涉及内容更广泛,与高科技相联系的情景会有所增加。
,x-t图象、v-t图象和追及、相遇、滑块-
应试
技巧
“六看”
x-t图象
v-t图象
轴
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位移x
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速度v
线
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斜率
表示速度
表示加速度
面积
无实际意义
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纵截距
表示初位置
表示初速度
特殊点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相遇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速度相等
→→→→
:,;
:,,,。
: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的时间,再选择合适的公式求解。
: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画出运动草图,在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探寻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通用技巧。
1.(2016上海卷)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相继经过两段距离为16 m的路程,第一段用时4 s,第二段用时2 s,则物体的加速度是
A. B.
C. D.
【参考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知识点上重点考查考纲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时刻的瞬时速度,在第一段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在第二段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则物体加速度为:,故选项B正确。
【解题技巧】本题先通过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两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再根据加速度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2.(2016全国新课标Ⅲ卷)一质点做速度逐渐增大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间隔t内位移为s,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该质点的加速度为
A. B. C. D.
【参考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试题解析】设初速度为,末速度为,根据题意可得,解得,根据,可得,解得,代入可得,故A正确。
【名师点睛】在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由于这一块的公式较多,涉及的物理量较多,并且有时候涉及的过程也非常多,所以一定要注意对所研究的过程的运动性质清晰明了,对给出的物理量所表示的含义明确,然后选择正确的公式分析解题。
3.(2016全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3 s时并排行驶,则
=1 s时,甲车在乙车后
=0时, m
=2 s
、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
【参考答案】BD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v–t图象、追及问题,要理解图象的意义和运动的规律。
【试题解析】根据v–t图象,可以判断在t=1 s时,甲车和乙车并排行驶,故AC错误;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的距离,故B正确;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也就是从第1 s末到第3 s末两车运动的位移,故D正确。
【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了v–t图象、追及问题。v–t图象中,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的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斜率表
安徽怀宁高河中学-扬州江都区第一中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