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格林伯格
2010年09月15日 16:09:59 作者:李秋实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
字号:【大中小】
杰克逊-波洛克,淡紫的雾,布面油彩,1950年
正如笔者在拙文《风雨飘摇之舟》[1]的结尾处谈到的那样:19世纪的艺术呈现出两种力量之间的斗争。一方面是即将逝去的传统,庄严的历史画,编造轶闻趣事的人,画家诗人,以及画家新闻记者;而相反的一面,是进步的先锋,视觉现实主义,对画面结构和颜色的实验。从历史事实来看,前者即将走向衰落,后者则代表了新艺术。如果以一幅作品为例,自然会想起特纳1839年在皇家美院展出的《1838年被拖往最后停泊地解体的铁梅雷尔号战舰》。整幅作品陷入到一种由新旧势力之矛盾所构成的对抗之中,同时因为悲悯的温情介入又并不突兀而显得浑然一体(当然这种悲悯的温情是属于旧时代的)。蓝色与红黄色,冷暖颜色的对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暖色的夕阳正在海平线上隐退,退役的铁梅雷尔号极不情愿地被拖拽着退出历史舞台,幽灵般灰白色船体象征着由此与帆船时代相伴相生的(同时也是与优雅主桅杆给予诗人艺术家以源源不断的灵感相伴相生的)西方近代史的隐退,这也是所有文学诗意的温暖意向的隐退;同时,寒冷的蓝紫色随着夜幕的降临开始覆盖在大面积的天空上,如同那只看起来似乎不怀好意地喷吐着烟雾的黑色金属拖船一样,预示着蒸汽时代的登场,同时前途未卜地向着前方水面上危险的深色不明物体靠近,也象征着刻板、理性、速度,以及更具侵略性和革命性的现代社会与现代艺术的登场。
现代艺术首先是一种视觉形式,在格林伯格看来,它是沿着乔托、提埃坡罗、马奈、印象派、塞尚、毕加索、马蒂斯、康定斯基、布朗库西、克利,以及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序列向前迈进的。但众所周知,对于“形式”的关注最早源于英国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与克莱夫·贝尔,他们所开创的形式主义美学正是后印象派乃至整个现代派绘画艺术在美学上最早、最集中的理论总结,同时也为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合理性作了有力的辩护。西方学者艾克曼在他的《形式主义的似是而非的论点》[2]中指出,“形式主义美学的兴起,其背后的历史动机之一,就是寻找一种方式证明抽象艺术诞生的合理性,反对那些认为艺术的全部价值在于其描绘(再现)性质的理论”。随着20世纪物理学、自然科学、经验主义哲学的兴起,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开始由宏观的终极追问向细微物质的颗粒化和视觉经验的速度化迈进,整个经验和文化从向心转向离心,这一点毋庸置疑。罗杰·弗莱与克莱夫·贝尔从后印象派作品中抽离出“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论断中模棱两可的一词——“有意味”还带有旧时代温情脉脉的语气和某些旧时代的神学特征,什么是“有意味”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0世纪30年代后期,格林伯格清理了前者的遗产,从现代主义绘画中抽取出了“媒介”这一具有物质实在性的名词,以此作为现代艺术的精髓与旗帜。格林伯格这样评价媒介:“每一种艺术独特而又恰当的能力范围正好与其媒介的性质中所有独特的东西相一致。自我批判的任务于是成了要从每一种艺术的特殊效果中排除任何可能从别的艺术媒介中借来的或经由别的艺术媒介而获得的任何效果。因此,每一种艺术都将成为‘纯粹的’,并在其‘纯粹性’中找到其品质标准及其独立性的保证。‘纯粹性’意味着自我界定,而艺术中的自我批判的事业则成为一桩强烈的自我界定的事业。”[3]将“媒介”作为现代艺术的
驳格林伯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