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
教学微课6
第六章课程(Curriculum)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课程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是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等。
回顾:300年前英国一场课程理论的论争 形式教育论 VS 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
代表人物:洛克(英)
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智活动可以分为若干种官能,每一种官能可以单独训练。
主张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古典学科。
实质教育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英)
主张学校开设现代语言、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学科。
强调教育的功利性质
“教育为完美生活作准备。”
二、课程的分类(1)
学科课程:
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占优势。
活动课程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大量的直接经验。
二、课程的分类(2)
显性课程:
列入学校教学计划课程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称为“显性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正式课程”)
隐性课程:
是指学校教育的总体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和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集体舆论、校风、校纪等)。隐性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课程的分类(3)
国家课程:
也称为国家统一课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特征。
地方课程:
由各行政区如省、市等负责编制的课程,旨在体现地方特色。
校本课程:
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三十五中初中启思
《人民日报》:五问中国教育
1问中国教育如何摆脱“危机”?
2问怎样培养出更多“李四光”?
3问怎样培养教育家?(教育家要站得高看得远)
4问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5问教师地位为何总没“到位”?
2009年10月19日
爱迪生救妈妈-教育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