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参考题目:
解释题:
流传学: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它主要秉承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理念,同时又接受了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史达尔夫人的某些观点,表现出注重文化发展和社会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用历史比较方法代替古典主义的纯文学批评等特征。)
渊源学: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强调对跨国影响渊源的追溯的研究;二是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鉴别、分析和论证。)
文化过滤:文化过滤式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接受学: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是建立砸西方当代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心得比较文学变异研究的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受过程中的出现的变异。(诞生的标志位,1979年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第九次学术讨论会以“文学的传播和接受”为题的讨论的展开以及被吸纳到比较文学研究体系中)
译介学: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着那个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其研究范畴包含翻译理论、翻译文本以及翻译史研究三大项目。)
类型学:类型学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主题学: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不同作家对相同的主题的不同处理,主题学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石狮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它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的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产生于德国的民俗学研究。)
文体学:文体学是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艺术门类、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与异质,另一方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文化与其他艺术门类,如与哲学、宗教、政治等的关系,二是文学理论与其他艺术理论,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关系。)
跨文明阐发研究。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主要分为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四种方式。)
简答题:
1、流传学的特征
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
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
流传学的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流传学研究对象是多元文学关系。梵·第根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因而,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2、为什么说译介学属于文学变异性研究?
因为:
一、影响研究注重的是以实证的方法描绘出文学影响的路线,而深受语言学转型之后的欧洲理论影响的译介学却并不试图通过探幽发微或缜密考证来指出误译对目标文化的影响。
二、译介学的前提是误读和误译,因此翻译必然产生变异。可见,译介学既然不同于媒介学,与以原文为中心,而仅把翻译作为工具得影响研究不同;也就不应再囿于影响研究的框架之中,其必然突破影响研究的范式。
三、从文学变异学的视角研究翻译问题,不仅会促进译介学的发展,同时也对更新比较文学的学科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四、因此,将译介学纳入文学变异性研究的框架之内,重新界定将译介学界定为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着那个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3、译介学
比较文学参考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