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态度
第一节态度概述
一、概念:
(一)概念:态度是个体对他人、对事物的较稳定持久的看法和反应倾向。
掌握要点:
1、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
2、态度是在其它心理过程基础上,对认知、情感、动机各种过程的组合配置。
3、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二)态度的特点:
(三)态度的社会本质
态度的特点:
1、态度具有统和性。
2、态度具有媒介性。
3、态度具有压迫性。
态度的社会本质
1、态度的对象在本质上是社会的。
2、态度的主体在本质上是社会的。
二、社会态度的构成
认知
感情
行为
社会态度三种心理成分与态度的关系:
第一、认知和感情是规定行为反应的主要因素。
第二、动机是态度的内部力量。
工作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的形成
凯尔曼提出人们的态度形成经过三个阶段:
服从
同化
内化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经验。
2、群体规范。
3、同化和内化的心理机制。
三、态度变化的理论
海德的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任何人的思想、信念、态度、行为都具有组织化倾向,人们总是采取妥当的或有意义的方式,自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使其协调一致。
特点:在揭示态度改变的规律时,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在态度上的相互影响。
海德的认知均衡理论的P-O-X模式:
此理论的基本要素有三个:P:认知者;O:认知对象;
X:与P或O均有关系的某物、某现象或某观点。
海德认为,在对人认知中如果出现心理不均衡,会带来认知者心理紧张,别扭,并力图恢复认知均衡。
均横状态:负号不能为奇数,或没有负号(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不均横状态:负号为奇数(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
四、霍夫兰的信息传递理论
他认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影响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发信者提供信息的可信度,信息的内容结构,收信者的特点,收信者参与传递活动等。
1、传播者信度:专业性、可靠性等。
2、信息组织:信息差距
单一传递或全面传递。
3、被试参与。
本章复习要点
1、 态度的三要素
2、 海德的态度变化的平衡理论
3、 霍夫兰的信息传递理论
4、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
O
+ -
P + X
五、意见与偏见
1、意见
2、偏见
偏见形成的原因:动机原因,信息缺乏,人格特点,环境因素
社会心理学(5) 社会态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