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哲学与我国城市建设
纵观中国古建筑,殿式建筑分三大部分(木结构屋身、高台基、大屋顶)和细部的斗拱、彩画是最显著的标志,而古民居和宗祠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浓墨之一,中国古民居的体系和具体样式非常多,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气候物产,不同人群的各自信仰、生活习惯、交流学习等情况,决定了各自不同特色的民居形式。也就是说,丰富多彩的民居形式自然对应着各自不同的外部环境及内部需要。但无论是殿式建筑还是古民居,从其功能来看,都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两大功能,在精神功能中,我国古代传统哲学观对其影响极大,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采取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立场,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此即通常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孔子,发韧于孟子。孔子认为,天有自然与道德二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述而》),这是自然之天,孔子以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孟子则认为天人相通,天的根本性德蕴含于人的心胜之中,天道与人道相互贯通。孔门及孟子所谓的“天”,主要是道德意义上的,但同时也兼有自然的涵义。因此,最初儒家提出天人相通的观念,其用意在赋与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以宇宙论的意义。
以求吉为主的建筑装饰我国古建筑非常重视建筑的装饰,而且大多数装饰都有一定的含意。从种种装饰来看,以驱魔辟邪、祈求吉祥为多。同时,中国古建筑的装饰,不仅装饰内容广泛,而且往往虽属同一装饰意蕴,却又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同样是为了“防火”,有的用动物的形象(如吻兽),有的用八卦符号(如坎卦图)。
讲究吉祥意义的室内外陈设在我国古建筑的室内外陈设中除了满足人们生活之需的一些陈设之外,往往还有众多含有精神功能的陈设,这些陈设一般都含有吉祥的含意。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云龙石雕,是御路的标志,是皇权的象征,象征皇权至上、江山永固。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内外陈设中处处都有祈求吉祥的内容,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与人们长期所形成的求吉观念有关,充分说明求吉心理已经深深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鉴于时弊,建设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而建筑理论体系的建设应以哲学为武器,指导建筑理论与建筑创作。应该说,以建筑的哲学指导去克服建筑创作中的浮躁心态,是当务之急。建筑是百年大计,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直接供人使用,建筑是因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树立正确的建筑创作观,该是建筑师的必备素质。
建筑理论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大方面,而认识论和方法论均应以哲学为指导。在明确了建筑本体意义和建筑艺术的原创性后, 在建筑哲学指导下,研究城市语境、城市的结构性语言和城市语言的结构性转向。城市在存在上是语言性的,应回到人类学意义上的城市本身可以通过对城市公众意象分析,进行城市的更新和改造。
建筑哲学是有关建筑科学技术的哲学概括,它属于建筑科学技术哲学,具有科学技术哲学的性质和特点。建筑哲学是建筑科学技术与总哲学之间的桥梁,又是总哲学的基本组成部份。建筑哲学,指的是人对建筑本质的认识,人的建筑价值取向以及有关的建筑方法论等内容。建筑哲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是不断深化的,它有着许多活生生的丰富的内容,建筑哲学决不是简单的教条。
建筑哲学与一般科学技术哲学有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它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两类“矛盾”和一个“主题”。两类矛盾指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
自然辩证法概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