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夏季
淮河流域汛情遥感监测分析
内容简介
一、流域洪水汛情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洪涝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的发生一般具有突发性特点,要进行洪涝灾害的预警预报、救灾和安排灾后的重建需要对洪涝灾害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可靠的采集和反馈。因此对流域洪水汛情监测的意义重大,而利用遥感技术对流域实行的同步动态监测不仅精确,为研究人员的研究及应急部门制定相应对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淮河流域概况
流域概况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主流在江苏省的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多km。自从1194年黄河南堤决口夺淮后,打乱了淮河流域水系,淮河从此失去自然形成的独立入海通道。由于黄河带来的泥沙淤积,1855年黄河改道北流,淮河流域出海无路,通过高邮湖入长江,入江不畅,造成灾害频繁。淮河上游主要有鲇鱼山、梅山、响洪甸等大中型水库,总库容上百亿m3;中游有行蓄洪区20多个,可滞蓄洪水280亿m3。洪泽湖以下淮河下游的排水出路,除入江水道以外,还有苏北灌溉总渠,向新沂河分洪的淮沭新河,以及于1999年开始实施并于2003年6月28日竣工的淮河入海水道,洪泽湖以下总泄洪能力可达23000m3/s。
淮河流域概况示意
三、淮河流域2003年夏季汛情发展概况
从2003年7月1日开始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干流大部分河段超过1991年的大洪水。从洪水过程图上可见(如左图),从7月1日淮河中下游水位全线上涨到7月14日,洪水发展过程主要有2次洪峰,到7月13日14时第1次洪峰已经通过洪泽湖(洪泽湖水位趋回落)向长江、黄海排泄,第2次洪峰于7月13日通过正阳关,向蚌埠推进。
四、汛情遥感监测分析
针对准河流域汛情的发展态势和行蓄洪区启用等防汛调度手段的运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遥感技术应用中心从7月5日起分别针对不同的汛情发展情况,利用加拿大Radarsat-1卫星(空间分辨率25m)进行了4次动态监测。分别是:7月5日17时22分、7月7日06时11分、7月9日10时05分、7月12日18时18分。从这几次汛情遥感监测时间安排上看是考虑了2003年淮河流域第1次和第2次洪峰汛情的发展关系的,7月5日17时22分,7月 7日6时11分,7月9日10时05分这3次监测可以说明第1次洪峰的汛情;7月9日10时05分,7月12日18时18分这两次监测可以说明第2次洪峰的汛情。以下以7月5日17时22分和7月7日06时11分汛情遥感监测为例说明。
7月5日17时22分汛情遥感监测
7月5日17时22分淮河流域汛情遥感监测的范围由河南省淮滨至安徽省城东湖蓄洪区(见右图)。卫星过境时,,已低于保证水位16cm。从遥感图像可以看到,蒙洼蓄滞洪区大部份受淹,淮河干、支流河面增宽,干流大堤无恙;城西湖和城东湖南部因内涝水体扩大。由于蒙洼蓄洪区从7月3日01时王家坝分洪闸开闸泄洪,到7月5日上午6时30分王家坝关闸,停止向蒙洼蓄洪区分洪,。,蒙洼蓄滞洪区大部分受淹,但蒙洼蓄洪区内大大小小120多个庄台和主要道路尚未被淹没。
7月7日06时11分汛情遥感监测
7月7日06时11分淮河流域汛情遥感监测范围为淮河中游,西起河南省淮滨东至江苏省洪泽湖(见右图,为表现清楚,图中只保留王家坝至荆山湖段影像)。根据相关水文站观测,,,,。从遥感图像可以看到淮河干支流河面普遍涨水,
河面增宽明显。至卫星监测时为止,
除少数堤段有漫溢和人为破堤行洪以外,
淮河干流大堤未发生大规模自然溃决。
由于7月5~7日零时先后启用了唐垛湖、
上六方堤、下六方堤、石窑段、洛河洼、
荆山湖等行洪区行洪,本次遥感监测非常及
时地抓住了上述这些行蓄洪区行洪的汛情发
展情况,图像可显著地反映各已启用的行洪
区内有大面积洪水水体,其中唐垛湖下侧堤防的行洪缺口清晰可辨。荆山湖行洪区(7月7日零时启用)于卫星过境时己出现洪水淹没,区内开始有大面积蓄水。这次遥感监测结果表明,第1次洪峰通过淮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由于及时启用了行蓄洪区,没有造成其它地区大范围的淹没。
上六方堤、下六方堤、石姚段、洛河洼、荆山湖等行洪区淹没状况发展变化遥感监测对比
2003年淮河流域洪水汛情遥感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