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人当嫁苏东坡
彭素虹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评价一个文人的才学品行要从多方面入手,若从异性的欣赏角度出发,感觉又会有所不同。在很多女人高呼“嫁人当嫁苏东坡”之时,我就在暗地里想,这位诗人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深得女人的这般喜欢与推崇。
这里所说的喜欢,不同于儿女情长、男欢女爱。没有爱恨情仇的疯狂与幽怨,也没有高山流水般觅知音的感觉,我们仅仅就喜欢而言,如同对任何一件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关注。苏东坡受人喜欢,尤其受女人喜欢,不仅古时女子为他留守闺房,现在的很多女人也有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百般滋味在心间。仔细思索,能够让远隔千年的人们共同惦记的人,一定是集非凡的才能和过人的胆识于一身的人。
在宋朝那个年代,人们崇尚的是男才女貌,所以,古时女子喜欢苏东坡的一个原因,最主要的,是源于他的才气以及简洁、自然、轻灵、飘逸的文风。据说,一个春日的夜晚,东坡年少时,大声朗读《诗经》的声音传到了隔壁王氏人家,邻家小姐循声来到东坡的书房前,说是仰慕已久,想要托付终身。东坡为了摆脱眼前的窘状,只能以待到科举及第后再论婚嫁为由加以推托,没想到这样的一句善意的托辞,竟使得该小姐终身不嫁,后来郁郁而亡。
古时女子喜欢苏东坡的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他为人正直以及对朝廷的忠诚。自小接受了良好教育的苏东坡,总结了一套“八面受敌法”。他从不盲目地崇拜古人、迷信古人,凡事都要经过独立思考。在王安石变法和元祐党争中,他既不同意王安石的一些做法,又不同意司马光等人的顽固保守。因为这些原因,他遭到了“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双重夹击,以至最终酿成了震惊全国的“乌台诗案”。此时,仁宗皇后正在病中,听说了苏东坡被捕入狱的事情后,竟然伤心得哭了起来,急忙要求神宗皇帝放了苏东坡,使得“文字狱”阴谋宣告破产。可以这样说,苏东坡总是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是仁宗皇后救了他的命,英宗皇后提升了他的官职,甚至在晚年,若不是神宗皇后代摄政事,他就客死蛮荒了。
从邻家女孩到母仪天下的皇后,苏东坡的人文魅力让人折服。就今天看来,现代女子喜欢苏东坡,一个以诗文著称的学者,在于他文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词圣手,他具备堪称一流的“才、情、趣”;作为一个生活在北宋封建王朝上层的激烈斗争中的男人,他坚韧刚直的个性,百折不挠的斗志值得赞颂与景仰。
苏东坡的诗、词、散文有着深厚、气势磅礴和灵秀的品性,豪迈的气概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而他与其父苏洵、弟苏辙文名满天下,并称为“三苏”,一同位列“唐宋八大家”的佳话,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诗词领域,《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念奴娇》中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句式,显示出了他摒弃婉约风格的豪放诗风。他强调文贵自然,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一定要到了胸中有话,不吐不快,即到了“不能自己”的程度,才能写出好文章。除此以外,苏东坡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建树,行书、楷书,名列宋四家之首;尤精于墨竹写意,高洁空灵,极具表现力。
苏东坡的至情至性令人动容,“明月、青天”道出了非同寻常的手足情深,“孤坟、幽梦”诉说着缠绵凄恻的人间柔情,“江浪、惊涛”则更多地展示了意气风发的悠悠豪情。
在苏东坡四岁的时候,他又有了一个弟弟,父亲给他起名为苏辙,字子由。后来兄弟俩一同入私塾接受张易简先生的教导。在家里,母亲则为他哥俩讲解《后汉书》范滂的故事,他们被范滂这样能够为国家牺牲,又敢作敢为的高蹈人格所吸引,并借此鼓舞自己,做人自当有范滂的气魄。经过一番勤学苦练,于嘉祐二年,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在其后的仕途上,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苏东坡总会找时间到弟弟家盘桓小住。他们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散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兄弟二人在政治上虽然看法相似,而且立场相同,但他俩的个性却迥然相异。子由沉稳、实际;东坡轻快、开阔。所以东坡明白弟弟的忠言大有道理,每每在中秋之际,前往子由家相聚,临别时,二人常常难分难舍。
又一年的中秋来临了,苏东坡与弟弟苏辙已分别七年,一直未能团聚畅饮,而自己壮志未酬,更是遗憾。如今终于有机会在一起赏月,自然高兴。月明酒醉之中,苏东坡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殷殷关切之祷告,无不流露着手足深情,原来人生的离合,正如明月的盈亏,是永远不能改变,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但是纵然千里也能共赏同一轮明月,这正是人生乐观豁达的祝愿。在苏东坡
嫁人当嫁苏东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