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资本论》第三卷学习
一、《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体系
1、《资本论》第三卷研究资本生产总过程,它以利润范畴为轴心展开的分配过程,循着由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形成了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
:
一、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分述)(第一---四篇)
二、生息资本和利息(分述)(五篇)
三、土地和地租(分述)(六篇)
四、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综合)(七篇)
3、《资本论》三卷资本生产总过程图示。
Pm
G-G-W
二、(述)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必然性,并用图示其过程
商品价值是商品经济中,经济活动围绕的轴心。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价值以价格的形式和运动表现出来,其运动规律展开为价值规律。而作为商品经济成熟的高级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商品价值也要发生变化。商品价值内在的构成C+V+M要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转化为=成本价格K+平均利润P,即转化为生产价格,这种转化具有内在的必然性。生产价格的出现就使得以商品价值为轴心的经济活动本质,现象的表现为以生产价格为轴心的活动形式,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正是这样显示其经济运动运行的。从而,认识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这种必然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首先)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K+)是由单个资本开始的。由于同一生产部门资本的竞争,它的价格构成(C+V+M)先转化为=成本价格+单资利润进而在部门内资本间收益的企业转移,结果就转化形成市场价值=成本价格+部门平均利润这只是初步的转化,但为进一步转化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2、其次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引起进一步的转化,由于不同部门的平均利润存在差别,使得利润低的部门的生产要素向利润高的生产部门转移,从而利润竞争引起资本的进一步运动,又会引起部门之间利润率已再转化,也就是在社会范围内,转化形成=成本价格K+社会平均利润P,即形成生产价格。这一转化就使得简单商品生产中的商品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形,从而形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3、最后,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关键是,剩余价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因为在资本家看来,它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由劳动力要素生产和实现的,而是由他所预付的全部资本(C+V)所带来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代表人物让 · 萨伊(法国)就这样说,“资本能带来利润,就象椰子树结椰子,苹果树结苹果一样自然。”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中,剩余价值取得了利润的形式。它不再是活劳动A创造的价值增殖物,反而成为预付资本(C+V)的产物,从而剩余价值也就转化为利润形式了。这种转化依上述分析,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内在的本质运动必然表现的实际现象,是本质的东西(转化为)表现为现象的东西,因此具有客观必然性。
这一转化过程可由以下图示:
商品价值=C+V+ M
↓↓←利润P’
成本价格K+利润P
↓↓
成本价格K+平均利润=生产价格
总之,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现代经济运行的突出表现。这一转化,一方面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这种转化又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本质被掩藏的更深了。资本主义经济仿佛以另外一种规定展现出来,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充满了神秘性。马克思《资本论》三卷中对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原理,是认识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
三、如何理解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资本效率的提
资本论3卷讲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