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治疗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
发病机制:病毒侵犯、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最终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临床特点:发病缓慢,多系统损害,病死率高
病因及发病机制
HIV动态感染过程:
吸附--脱衣壳---逆---环化---前病毒,整合---转录, 翻译----核心颗粒装配-----出芽。
HIV的吸附与脱衣壳过程:
HIV表面的gp120与CD4分子结合→病毒外膜和CD4受体构象改变→允许gp120和辅助受体即嗜淋巴细胞受体(CXCR4)R5)结合→第二个连接使病毒和细胞膜紧密结合,允许gp41和和细胞膜融合区结合→ HIV与细胞膜融合→HIV核心及RNA进入细胞浆
临床表现
1. 急性感染期
感染HIV后6天~6周,出现上感样及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
感染后2~4周,逐渐出现HIV抗体,期间为“窗口期”
随后血浆病毒载量明显下降,CD4+细胞数量回升(但仍低于感染前水平),而后呈进行性减少
症状的出现、持续时间以及病毒载量与预后相关
平均持续22天,可自行消退
2. 无症状感染期
多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血浆病毒载量稳定在较低水平(波动很少超过1个对数值或10倍)
CD4+细胞数呈进行性减少(降低速度为50~100个/μL·年)
平均持续8年(数月~数年)
3. 艾滋病前期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PGL)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
病毒载量开始上升,CD4+细胞减少速度明显加快
4. 艾滋病期
CD+细胞计数<200个/μl
或出现一种以上艾滋病指征性疾病:
卡氏肺孢菌肺炎、卡波济肉瘤、肺部或食管念珠菌病、隐球菌脑膜炎、肠道隐孢子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HIV相关性脑病、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组织胞浆菌病、淋巴瘤、结核病、弓形虫脑病、HIV相关性消瘦综合征
卡氏肺孢菌肺炎
最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最常见的威胁生命的机会性感染。
实验室检查
HIV抗体的初筛试验——ELISA(酶联免疫试验)
HIV抗体的确证试验——Western blot (免疫印迹试验)
HIV RNA检测——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HIV抗原检测——ELISA夹心法
淋巴细胞HIV RNA检测
HIV变异株检测
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营养作基础;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清除病毒);正确使用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药物;辅以适当的支持、对症治疗;最终目标: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抗病毒治疗药物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PI)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通用名(缩写)
推荐剂量
不良反应
齐多夫定(AZT/ZDV)
200mg,每日3次
骨髓抑制(贫血或粒细
艾 滋 病 治 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