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有关宗教的一些基本知识
宗教的定义与特点
宗教的基本命题
宗教的构成要素
宗教的作用
1、宗教的定义:赫•斯宾塞认为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力量的信仰。
布雷德雷强调宗教是人们对善的追求。
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
2、宗教的本质特征: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而这种超自然、超人类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神与人是宗教的核心命题
灵魂与肉体是宗教的重要命题
天堂与地狱是宗教的基本命题
善与恶是宗教的另一重要命题
宗教意识(神学理论如教义、教规、圣书等)
宗教组织(神职人员、教徒)
宗教礼仪(物象礼仪、示象礼仪)
宗教器物(宗教活动空间、神象征物)
宗教的作用
宗教的积极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具有调节心理的功能、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
宗教的消极作用在于宗教的本质,表现于人们对异己力量的顺从和屈服。
第二节世界主要宗教
1、民族宗教(个别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宗教)
主要有犹太教、印度教、神道教、道教、儒教、耆那教、锡克教
2、世界宗教
世界宗教的特征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1)、世界宗教都发源于文明程度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基督教源于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它吸取了地中海周围地区的先进文明成果。
(2)、世界宗教有能够为各民族各阶层的人接受的教义。如基督教向每个受难者伸出引向天堂的手,但它却不倡导人们推翻现实中的压迫者。
(3)、世界宗教树立的神圣崇拜对象,能被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接受。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安拉、佛教的佛,是不分民族而保佑一切神灵的神。相反犹太教、神道教却打上了民族的烙印。
(4)、世界宗教的宗教礼仪比各民族宗教先进。世界宗教礼仪简单易行。如基督教的信徒随时随地祈祷,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和祝福。
(5)、世界宗教具有庞大的宗教组织机构。为了使人们接受它的宗教信仰,依靠专门人员和机关,对教义、教规进行研究和传播。
世界宗教的特征
佛教
佛教诞生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
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的教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佛教的派系及传播路线与分布
佛教节日:佛诞节(四月初八)、涅磐节(二月十五)、佛成道日(腊月初八)
佛教景观:佛塔、石窟、寺庙、佛教名山、佛教雕塑
佛教基本教义
四谛
①苦谛:人世间种种苦的现象,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②集谛: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源是“无明”(愚昧无知,不明佛理)和渴爱所引起的各种贪欲;
③灭谛:断灭造成苦的种种的原因,达到无苦的境界。佛教认为通过坚持修炼和维持戒律就可以灭绝苦;
④道谛:实现佛教最高理想应遵循的途径和方法。
八正道:实现佛教最高理想应遵循的途径:
正见:正确的见解。指对佛教四谛等的正确理解。
正思维:正确的思维。指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
正语:正确的语言。指不讲一切非佛理之语。
正业:正当的行业。指从事洁净的符合佛理的行业。
正命:指符合佛法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
正精进:正确的能力。
正念:正确的思想。
正定:坚定四谛之信念,将心专注于一境。
八正道
十二因缘
“老死”是观察人生的起点。
“生”是老死的原因,没有生就不会有死。
“有”是生的缘,指生存的环境。
“取”是有的缘,对外界事物的追求。
“爱”是取的缘,生命欲,有生命欲才有追求。
“受”是爱的缘,是苦、乐、不苦不乐等感觉。
“触”是受的缘,指感觉器官对外界的接触。
“六处”是触的缘,眼、鼻、舌、身、耳、意六种感觉。
“名色”是六处的缘,是身心合成的组织,即作为人的个体。
“识”是名色的缘,指认识或识别作用。
“行”是识的缘,由无明引起的各种善恶行为。
“无明”是行的缘,指愚昧无知、不明佛理。
处
三法印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佛
教
北传佛教
(大乘)
南传佛教
(小乘)
西传佛教
帕米尔高原
中国、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经典属汉文系统
喜马拉雅山
西藏、内蒙古、蒙古国、(俄)西伯利亚、不丹、锡金、尼泊尔,经典属藏文系统,俗称藏传佛教、喇
嘛教
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西双版纳(傣族),经典属巴力文系统
欧洲、
美洲
传播路线及分布
人文地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