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易学完全教程》
前言
由于我也初涉魔方,只是循着自己学习走过的过程将以往学习所收集的东西按照新手的学习路径和思想编篡起来,时间仓促能力有限,难免有错误,请大家指正。
目录
认识魔方
魔方历史及不同叫法
魔方组成
标准配色
缩写含义
公式符号含义
如何选购魔方
向新手介绍推荐的魔方(转自GAN)
国甲、国乙、国丙和全封闭(转自我是淳淳)
不同版魔方的颜色与轴的颜色(转自大烟头)
魔方的组装打磨与润滑
魔方的打磨与组装,国丙白为例(感谢大烟头)
魔方的拆卸、清洗与润滑(感谢台湾友人Unifish)
LBL解法(感谢GAN)
区别一面与一层
认识十字与制作十字(图片来源台湾网页,经我修改为标准配色)
底层角块
第二层
第三层
附录
基本手法图
基本手法训练(FSC)计划
魔方错装的状态
减少观察PLL 的发呆
认识魔方
魔方历史及不同叫法
匈牙利建筑系的Rubik教授,为了工程结构学的教学需要,而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魔术方块,因此它的英文名便称为 Rubik's Cube。他发现26个同样大小的小立方块围绕着同一个中心块转动,在他随手将魔术方块转了几下后,想将魔术方块复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不久后Rubik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随后也就风靡了全球。
据说魔术方块是益智玩具史上最了不起的发明,没有任何一项益智玩具的销售量能够超越它。而一个标准的六色(无图)魔术方块有(12! × 8! × 212 ×38) / 12 = 43 252 003 274 489 856 000 (≒ × 1019)种型态。
注: Corners(8! 38/3) ;Edges(12! 212/2) ;Restrictions(/2)
中文名:魔方(或魔术方块);中国香港:扭计骰;英文名:Rubik's cube;韩国语:루빅스큐브。
魔方构成
魔方是一个正6面体,有6中颜色,由26块组成,有8个角块;12个棱块;6个中心块(和中心轴支架相连)见下图:
注意:1)不管怎样旋转,中心块的位置是不会变的(纯色魔方,不是指图案魔方);2)旋转魔方时,边块和角块都会移动,但边块不会移动到角块的位置,同样角块也不会移动到边块的位置。
标准配色
上黄、下白、前蓝、后绿、左橙、右红
缩写含义
POP:
POP就是在弹簧结构的方块中的特殊现象,文意是「弹跳」,意思就是转动角度不对且用力过猛而让方块的「边块」或「角块」跳出来。
SUB-XX:
SUB的原文是「Subtraction」,意思就是「减、少于」的意思,在这里是「在XX秒以下」的意思。例:3x3方块SUB-30,就是指平均速度在30秒以下。
DNF:
「Did Not Finished」,中文意思是「尚未完成」,在比赛时若是手拍下定时器后结束测速,发现方块尚未完全解开, 裁判就判定为「DNF」。
Fridrich Method:
这是由一位叫「Jessica Fridrich」的大学教授发明的一种速解法,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解方块的方法。
CROSS:
字面上的意思是「十字」,是Fridrich Method中的第一个步骤。
F2L:
原文是「First 2 Layer」,意思就是「第一、二层」。这是Fridrich Method中的第二个步骤。
OLL:
原文是「Orientation of Last Layer」,意思是「最后一层的角度」。这是Fridrich Method中的第三个步骤。
PLL:
原文是「Permutation of Last Layer」,意思是「最后一层的排列」。这是Fridrich Method中的第四个步骤。
CFOP:
是Fridrich Method的另一别称,就是四个步骤原文的第一个字母合起来而成的。Cross、F2L、OLL、PLL。
LBL:
原文是「Layer By Layer」,意思是「一层一层解」,也就是学魔术方块最基础的解法。
CE-PAIR:
原文是「Corner & Edge PAIR」,就是在F2L中主要观念,就是由一个角(Corner)和一个边(Edge)所组合成的小区块,又称「PAIR」。
ZBF2L:
这是一个比较具有技巧性的F2L方法,一般的F2L完成后,顶层的OLL一共有57种变化情形,但是使用ZBF2L后,完成最后一组的CE-PAIR时,
顶层的十字会顺便完成,所以剩下的OLL的情况,就缩减到7种而已。
LARS:
这是另一种解魔术方块的方法,发明人为「Lars Petrus」,是号称步骤比Fridrich Method少的一种解法,在国外,有一部份的支持者。
SOLVE
复原
Scram
魔方新手易学教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