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劼:乡村教育理想的守护者
——新开学区华掌小学马劼采访记
群山绵延,沟河阻隔,通达塬区的一条曲折山道,每遇雨天便泥泞难行,位于新开乡最南端的华掌村,是灵台南部的偏远山村。60多户回族兄弟,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
由于距离最近的村镇有16、7里,在这里,与半山坡上的清真寺一同诞生的,还有这样的一所乡村学校——华掌小学,它质朴坚毅的固守在大山深处,点亮村民希望的心灯!
在寂寥中绽放激情,在平凡中彰显崇高,朴实如山间草根的老师们,就是这方乡村教育的守护者,正是因为他们默默的坚守,忠诚的奉献,村民们希望的心灯永远明亮璀璨!
因为有志而有为,因为热爱而坚守,因为忠诚而激情,校长马颉,就是这所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头雁,教书育人的排头兵。
马劼说:“小时候看到家乡许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辍学回乡,跟着父母放羊,不知道念书,那时我就有了一个愿望,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教师,改变家乡落后的教育现状。”
94年8月,中师毕业的他终于如愿以偿,步入新开中心小学成为一名教师。在新开中心任教的6年里,他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扎实工作,干出了令师生敬仰的好成绩。
也许就是注定的缘分,10年8月,已把奋斗目标锁定教书育人当名师的他,被任命为华掌小学的校长。沿着宿命里的那条曲折山道,他重回故乡,历经使命的小转身。
贫瘠的山村,依旧的乡音,面对熟悉的一切,那时的他,心头更多的是沉重。校舍破旧,没有操场,没有厕所,不多的学生还在流失,校园乱混混的,工作怎么干?
心里纠结,几夜难眠。“作为本村人,你都安不下心来,咱们村的教育还有啥指望!”是父亲的一席话,打通了他思想上的关节,重振了他献身乡村教育的赤子之心。
马劼说:“听了老父亲的话以后,我想道理也就是这样的。作为一个民族干部、民族教师,就应该去干民族教育。”坚定信心办学,他为学校制定了“一年上路,两年上台阶,三年有突破”的发展规划。
他着手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带领老师用铁锨铲,用头挖,用手刨,奋战三个下午,捡拾河滩里的石头,垒起了简易的厕所。随后又主动争取村上投劳,03年为学校建起4间宽敞的厕所。
07年正值华掌村实施整体推进,他抢抓机遇,取得学区支持,多次跑村上,讲困难。经多方努力赢得关注,村上从推进资金中拿出7万元,为学校修建起11间砖木结构的校舍。
学校建好后,他下功夫抓了学生巩固。由于观念落后,加之宗教影响,华掌村早婚成俗,学生辍学成为常态。马劼深知,抓不住学生就办不好学校,贻误孩子前程就是自己失职。
定制度,讲要求,他要以爱的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留住孩子的心。耐心的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不断的走访家长做宣传动员,他要让读书成才成为乡村新风尚。
学校虽小,校园不大,但绿树常青,花草溢香;设备虽陋,场地有限,但活动经常开展,学校生机一片。而哪个学生没来校,总也逃不过马劼的眼睛,他会一个不落的把他们找回来!
学生赵亚萍说:“有一次上活动课,我不小心碰破了鼻子,马老师知道后赶紧过来帮我止鼻血,亲自送我去村里的卫生所。在得知我有常流鼻血的毛病后,还给我的爸爸妈妈打电话,叮嘱他们给我治病,怕我因病耽误了学习。”
学生马超,外地转入学校不久就流失,“已是我们的学生,那就硬要管到底。”马劼带领班主任多次上门动员,还让自己的父亲帮忙做工作,这位逃学大王终于再次重返校园。
马劼认为,老师们在一起干事,那就是缘分。身
马劼专访稿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