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邓州现代人文景观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
现今渠首工程俯瞰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指库区引水渠和渠首闸),位于九重乡陶岔村,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东岸,地处汤山、禹山、杏山三山之间。
1969年元月26日开工,1974年8月16日通水,1976年全部工程结束。根据南水北调规划设计施工,、,过水能力为500立方米/秒。
1952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视察黄河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专家学者们的勘探调查,陶岔成为引水渠的首先地。1969年1月26日,陶岔渠首工程在陶岔村石盘岗开工,施工的民工和干部全由邓州一家承担,出动民工最少时为2万人,1970年增至4万人,1971年为3万人,后又降为2万人坚持到大闸通水,前后苦战8个寒暑。共完成砂石方约3500万立方米,钢筋水泥混凝土约7万立方米,邓县后方共支援粮食9000万斤,经费一亿多元。民工因工牺牲141人,伤残2287人。为便于库区移民后好安置,工程所在地陶岔随九重、厚坡两乡于1973年划归淅川,但渠首仍归邓州水利部门所辖。
新时期的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于2009年12月开工,至2014年12月12历时5年建设,正式开闸送水。陶岔渠首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向中国北方京津冀等地区送水的“水龙头”,被水利专家誉为“天下第一渠首”。它由引渠、重力坝、引水闸、消力池、电站厂房和管理用房等组成,集引水、灌溉、发电、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引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是我国著名书院之一,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是一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公元1045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为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于是在百忙中谋划,创办花洲书院,院内建筑主要有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后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公余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文运大振。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2007年,花洲书院被列入河南省文化遗产名录。
2002年4月,邓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扬范公“忧乐”精神为先导,以创建豫西南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邓州经济为根本,作出了修复花洲书院的决策。历时三载,全面修复竣工。
,坐北朝南,气势宏大,古朴典雅。总投资一千四百多万元,共修复、重建、增进各类建筑66座计四千余平方米,辟江南园林百余亩,建碑廊430米,整修了城墙城河,又以杏山之石叠山构峰,造湖理水,更成天下奇观。
整个景区由三大部分组成。居中为书院主体,五进四院,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庄严和恢宏。院中既有《岳阳楼记》诞生地“春风堂”,还有小巧精致全国仅见的泮池、状元桥。西部为范文正公祠、姚雪垠文学馆和邓州名人馆。东部是百花洲园林,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山湖洲林相映生辉,且为江南园林风格。众多名人大家挥毫题匾赠诗,更令书院增色生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花洲书院既是书院和园林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更是南北建筑网络的完整
第九课邓州现代人文景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