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题包括必修教材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九章(人与生物圈)。
生态与环境的问题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问题,近几年高考把这部分内容作为命题的重点,如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涉及生态学问题的图、表的识别和分析,实验及实验设计等方面,内容较多,命题点也较多。
环境
无机环境
(非生物因素)
生物环境
(生物因素)
阳光
温度
水
土壤的理化特性
各种气候因素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个体个体是构成种群的单位
种群
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群落
群落的基本概念
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
①碳循环的主要过程:
②氮循环的主要过程:
③硫循环的主要过程: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我国生物多样性概括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A、B代表两种不同生物,C代表相同的环境条件。
种间关系
数量关系图
特点
实例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数量关系不典型
寄生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寄主,寄生生物的存在对寄主有害,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宿主的数量。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细菌
竞争
不同物种间生态需求越接近竞争越激烈。在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时,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牛与羊、水稻与稗草
捕食
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且捕食者的增长曲线呈现“滞后现象”。
牛与草、狼与兔
(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比较
“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表:
09届高三生物生物与环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