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急送改革之困
一场暴风骤雨的改革正在宅急送中展开。
从一元的业务起步到近10亿的年销售收入,走过14年历程的宅急送在今天遇到了资金、管理上的双重瓶颈,颇有些积重难返的味道。不过,在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秘书长刘建新看来,如今在宅急送面前的困难,只是中国民营快递业的一个缩影,自救的同时还是需要外界的辅助。
裁员风波
从9月上旬开始,不少宅急送的员工就收到了“放长假”的通知。据称,在这次调整中,宅急送一些高层领导的亲属主动离开了公司,许多50岁左右的老干部、老主管也腾出了位置。
9月26日,宅急送的公关部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承认,现在公司管理层仍在忙于公司优化调整,至于具体细节不便透露。
记者在该公司总裁陈平9月20日的博客中注意到这样一段话:“从年初的雪灾,到年中的地震,再到奥运会,都给物流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公司改革与转型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快递业务增长迅速,但由于投资过大,改革效果尚需一个周期体现;同时普运业务客户受全球经济的影响,不少企业转产、转型……”
陈平还说,人员的调整是整个资源配置重整的第一步,而宅急送从创立到现在,十几年留下了很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二线、三线与一线的人员比例严重失调,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诸多问题。陈平甚至认为:“只有通过大手术才能解决,这样企业才能轻装上阵,迎接更大的挑战。”
对于此次裁员风波,外界纷纷传言是宅急送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转型失败导致的结果,宅急送从原先以企业客户为主转向了零散客户。“相比普通快递业务,企业客户的利润较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宅急送对于做零散生意、做快件起家的顺丰、申通等“很羡慕”。
记者了解到,陈平在对内部管理商进行重置人员分配,压缩成本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外界资金支持。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陈平今年和很多投行都有过接触。”
危机重重
其实,宅急送在大量铺设网点的过程中,资金一直都是问题。
“陈平一直坚持自我发展,不与外资合作,也不依靠投行。”该知情人士指出,快递业务属于轻资产,因为没有固定资产抵押,银行一般不予贷款,而政策对服务业扶持力度也不够。对此陈平也曾无奈地表示,民营企业弱小时,银行不愿贷款;企业做大时,风投进来就要“做领导”,也违背自己的意愿。基于这种思想,陈平开始筹谋将宅急送带往香港上市融资。但不幸的是这一计划也胎死腹中。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陈平为资金忧心的时候,一年前那次急于求成的转型让其苦心经营的网络资源与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陈平转型做
快递业务的思路并没有错。”该知情人士认为,宅急送多年来做普通物流业务的成本很高,其竞争对手顺丰、申通等快递业务的利润空间比宅急送大很多,因而,宅急送选择转型也能理解。但是,宅急送急于大规模扩张,又毗邻邮局而建,同时为了保证低价控制成本,也失去了快递业务竞争的核心——速度和质量。
与此同时,与多数民营快递企业一样,宅急送还面临着如何在强大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市场夹缝中求生存的问题,中国邮政和外资快递企业也没有给宅急送休整的机会。长期在国际货运协会分管国际快递业务的刘建新认为,UPS、FEDEX、DHL等国外巨头,拥有为客户提供优质、专业的物流解决方案;而中国邮政在经历了政企分离之后,也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其在网络覆盖、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占有优势;另外
宅急送改革之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