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血肿 外伤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在短期快速自然消散的病例在以往文献中报道不多。我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0月~2007年11月共收治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病例9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本组男8例,女1例,年龄16~71岁,平均40岁,致伤原因:交通伤7例,坠落伤1例,打击伤1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7例,9~12分1例,5~8分1例。临床表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抽搐3例,伴脑脊液鼻漏、耳漏1例,颈抵抗6例,病理征阳性2例,伴头皮血肿3例。ct检查:所有病例伤后3 h内行头颅ct检查,发现均有硬膜下血肿,出血量15~30 ml,中线移位≤10 mm,血肿位于额颞或颞顶区域。有2例伴有轻度脑挫裂伤,但未见有广泛脑挫裂伤及严重脑肿胀,伴血肿侧线性骨折3例。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在严密动态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的前提下采取非手术治疗。患者绝对卧床,严密观测其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每小时记录1次gcs;常规应用渗透性脱水剂、利尿剂、止血剂及保护胃粘膜药物;病情稳定后行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csf)至澄清,并根据腰椎穿刺术测定脑脊液压力以调整脱水剂用量。 典型病例: 病例1,女,21岁。车祸外伤后伴短暂昏迷入院。查体:嗜睡,gcs评分13分,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力?级,伤后1 h头颅ct示:左额颞硬膜下血肿,中线向右移位5 mm,量约25 ml,入院后对症治疗,伤后3 h头颅ct复查,发现血肿明显缩小,继续监护治疗,伤后12 h复查ct见硬膜下血肿消失,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缺损。 病例2,男,41岁。车祸外伤后伴意识模糊入院。查体:意识模糊,gcs评分12分,双瞳孔等大等圆, mm,对光反射存在,四肢活动无殊。伤后2 h头颅ct示:右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出血量约30 ml,中线向左移位7 mm。伤后4 h头颅ct复查,发现血肿明显缩小,继续保守治疗,72 h ct复查,发现硬膜下血肿已完全消失,患者治愈出院。 所有血肿均在72 h内消失,2例在伤后6 h内就已部分或大部分吸收,18 h内完全消退2例,24~48 h内3例,48~72 h内2例。在血肿消散的同时存在广泛蛛网膜下腔积血,治疗中行腰椎穿刺术见脑脊液呈血性。本组9例血肿自然消散的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缺失。随访半年未发现有外伤性脑积水症患者。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损害,传统上,开颅血肿清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并可明显降低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死率。选择一般状态较好的病人行保守治疗,血肿一般于7~10天逐渐开始吸收[1]。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的机理,目前多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由于急性脑肿胀和颅内高压使积血在硬膜下重新分布[2,3]。急性硬膜下血肿在脑压的作用下重新分布于整个硬膜下腔,形成很薄的薄层,以致因ct分辨率达不到辨别要求而造成完全吸收的假象。本组9例中,18~40岁者5例,以青壮年为主,这说明自行消散可能与患者脑相对饱满,脑搏动好,且发生外伤后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肿胀致挤压限制血肿增大有关。②脑脊液对血肿的溶解稀释。蛛网膜撕裂使得硬膜下腔与蛛网膜下腔得以沟通,脑脊液经蛛网膜破口进入硬膜下腔对血肿溶解稀释,并经破口回流入蛛网膜下腔。本组有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9例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