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胸怀拥抱大海
——中者廖建华
(图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记录片《河殇》,深刻揭露中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其中谈到的一个社会命题是,中国如何走向大海,建立中国的蓝色文明。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大陆文明,并且对海洋文明有一种莫名的抗拒,也许是中国长达千年的文化、经济优势让这种抗拒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以致于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进行的航海活动,近乎成为了当时中国给世界的一种施舍。明朝实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让中国近代悲剧成为了一种必然。
大海曾经给了中国很多的机会,我们都错过了,今天,当机会再次来临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拥抱它。
改革开放一声炮响,给中国封闭的经济炸出了一道口子,让久经干旱的中国经济感受海洋性湿润气候的滋润。一批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标志着中国与大海恋爱关系的最终确立,中国对待海洋的态度有了本质性的改变,从抗拒变成了有意识的靠近,甚至是拥抱。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能在港口与临港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谁就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主动。从国际上看,国际产业和资本大转移的步伐越来越快,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发展的热点、全球竞争的焦点。面对新一轮的竞争,中国准备好了吗?
中国已经展开了海洋经济的布局,港口和临港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从北至南呈现链状分布,临港产业集群大致形成了“渤海湾集群”、“上海集群”以及“北部湾集群”。这些临港产业集群很大程度是围绕保税港区形成的,渤海湾产业集群有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上海有洋山保税港区,北部湾有海南洋浦保税港区以及刚刚批准成立的钦州保税港区,现在深圳盐田港、广州南沙、福建厦门等地都已经向国家申请保税港区。这些点把整个东部沿海经济带联结起来,成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前沿阵地,也成为中国经济向内地辐射的引擎。
渤海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从地理位置上我们可以看到,天津、大连、烟台三个临港产业发达的城市分别分布在渤海湾的中间和南北两角,其中天津和大连是国家设立的保税港区,烟台虽然不是保税港区,但凭借良好的地理环境,临港产业异军突起。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格局,渤海湾之所以如此光芒璀璨,很大程度受益于此。
天津:区港联动铸造引擎(图二)
历史赋予天津充当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领军重任,而这一角色并非来得理所当然。天津如何在高手如云的竞争中胜出?区港联动铸造了天津这一渤海湾崛起的引擎。天津的区港联动可以细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滨海新区与天津港的联动,二是临港工业区与天津港的联动。
“天津港是天津最大的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是滨海新区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重要支撑,是滨海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汝民这样评价天津港与滨海新区的关系。
实际上,作为滨海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天津港,依托滨海新区这一母体,已基本形成了“南散北集、两翼齐飞”的产业布局,并着力发展港口装卸业、国际物流业、港口地产业、港口综合服务业四大产业,实现由“四大货类”向“四大产业”的历史性转变,使天津港成为港口开发商、国际物流供应链综合服务提供商、港口行业和运输行业的投资商以及国际港口运营商。
如果说滨海新区与天津港的联动是发展的基础的话,临港工业区与天津港的联动就是在此基础上的一
敞开胸怀拥抱大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