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研究方法——课堂笔记(4)
主讲:刘良华老师
记录:许海迪
时间:2010-4-12
从叙事教育学的角度谈质的研究方法
叙事教育学和质的研究方法之间可以转换为:质的教育研究就是叙事教育研究;
叙事教育研究就是质的研究。
一、叙事教育研究为质的研究带来什么补充性的解释呢?
质的研究写作形式是讲故事,用讲故事的办法提供报告的形式。在讲故事之前,我们必须收集故事材料,尤其要关注研究过程中所看到或听说过的轶闻趣事、具有象征意义的某个痕迹。
(一)轶闻趣事
在写轶闻趣事的时候,可能遇到的困难:
将故事放在哪里?
故事所放的位置取决于故事背后所说明的教育道理
(二)痕迹和事件(符号)
1. 小痕迹,大象征;小细节,大道理
2. 此痕迹,是象征性痕迹,象征性事件。将痕迹和事件还原为符号(象征)时,主观解释要显示客观的真实。
,不仅要搜集轶闻趣事,还要搜集符号。一个符号表面是偶然的,实则是有必然性的:
因为你做选择时,参与了你的生活习性
因为你将其改变加工了,你的人格也就参与其中
任何一个自然界的东西(物体、符号)都可以用来应和人的性格、心情。
只要选择一个视角,自然界任何东西都有其相通点。如杜威的教育思想:学校即(像)社会;教育即(像)生活;教育即(生长)。当我们解释教育等问题解释不清时,不妨可以使用类比、象征等方法。
二、叙事教育学与教育叙事
叙事教育学是逻辑教育学,针对理论教育学,是不讲道理只讲故事的教育学,是将教育道理隐喻在教育故事之中。
一则好的故事,就是一条好的道理,因此,叙事教育学也被理解为教育小说。
教育故事就是教育叙事
讲一个故事(教育叙事),在讲故事之前,往往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了一些资料,因此,这不仅是教育叙事,也是叙事教育研究。
如果有人面对一则虚构的故事,研究虚构的故事所提示的显白教育或隐微教育的意义,那么,这人也是在展开叙事教育学的研究。
所有学生,如果愿意,可将毕业论文选题在“中国民国时期教育制度研究”等方面,可以做解释学的研究。
三、教育现象学
教育现象学是通过教育调查、观察方法实现的,也即教育现象学就是调查研究,是非对象性的研究,是对调查研究进行非对象性的加工。
教育现象学经常讲“体验”一词,除了调查研究这一对象性的研究之外,要体验研究对象的情感(个别访谈)。
研究中,我们要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为主,现象学的方法(非对象性的研究)作为辅助工具。
实证研究(现象学方法)要实现的步骤:
(1)第一次跨越:对象性的认识 非对象性的认识 (认识论)
(2)第二次跨越:非对象性的认识 非对象性的生活 (存在论)
四、解释学方法(现象学的特殊方法)
解释学是对历史学的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改写。历史研究包括教
质的研究方法第五次课课堂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