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多媒体校史馆、博物馆的设计方案
现代校史馆、博物馆展览重视对陈列对象所蕴涵的背景、意义,以及与其他因素之间关系的挖掘,强调受众与展品之间的动态作用,籍此实现一般陈列手段难以做到的既有纵向深入解剖,又有横向关联扩展的动态展览形式,使受众通过视觉、听觉及其他感官和行为的配合,促进观察、思考,从而理解所不熟悉的内容,达到展览设计者的意图。由此催生了展览陈列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野——多媒体展览陈列。
多媒体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系统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下的信息交流和媒体传播技术,所使用的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录像等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艺术、教育、娱乐、展览、工程、医药、商业、科学研究等行业。
一、设计理念
没有理念的展览设计是混乱的设计,是淹没历史信息的设计,是不可能成功的设计。展览理念的形成源于对内容的理解,是对展览内容、受众心理、展馆环境等因素合理的、综合的把握。理念指导着展览的设计、实施,融合着环境、内容所形成的氛围,调整、调动着受众的参观步伐、思维和情绪。
我们认为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中多媒体展陈的成功实现应基于对“科技、艺术、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融合之上。
1、科技——这是支撑文化多样性深入发展的动力。每一次科技进步不仅促进商业的发展,更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艺术与文化的繁荣。照相机、留声机、汽车、飞机、电话、计算机等技术产品的发明,改变了生活的进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带来丰富多彩的现代文明。
2、艺术——这是引领科技向着更高境界迈进的精灵。艺术是感性的,科技是理性的,但二者并非泾渭分明。作为人类智慧的不同表达方式,艺术与科技在创意之源上却是相通的。艺术澎湃着人类的激情,科技则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产生了千姿百态的人类文化,推动社会向理想之国发展。
3、文化——这是凝聚一个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瑰宝。科技与艺术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交相辉映。文化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前进,筛选着艺术的优劣;文化的特异又赋予科技和艺术以丰富的个性,使之在历史的陶冶中不断地创新;文化的传承从人类的心灵深处解读着科技和艺术的理性与激情。
展览体验、探索、猎奇的诉求,提升了参观的兴趣。特点在于:拥有历史发展脉络;有较完整的、可引申的人、物、事和环境,不囿于文物自身;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相关学科的知识、成果;主要面向普通知识层受众;需要具有体验性、趣味性。不同之处在于:可资运用的文物存量对比悬殊;时间、空间跨度存在差异;院史展览中的事件、人物前后承接关系更加紧密;具有不同的临场感和现实感。
二达成目标
树立目标是任何计划的核心,所有手段的应用、步骤的安排、进程的推进都是围绕着目标而进行的。南京博物院在改建中多媒体展览陈列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1、直接效果——体验式的历史社会、自然环境的复原,新奇而深刻的参观效果。对于受众而言,这是直接的感受。在江苏省至今还没有一座融历史社会文化、历史自然环境于展览一体的博物馆,更多的是类似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展览那样的以文物本体为主的艺术类展览,这类展览割裂了文物与历史文化各类因素的连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表述更是无从谈起,使受众无法获取对历史社会、自然环境的完整认知,它面对的有效受众是对艺术、收藏、考古标型器有兴趣或有研究的人。
2、社会效益——南博在信息时代的全新实践,借助网络南博对社会的广泛影响。在改造、新建的场馆中以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现历史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南博的辉煌历程,同时借助网络将展览推向社会,如通过网站、“身边的博物馆”项目将其引入社会的各个层面。由此充分实践数字博物馆的理论,形成“形象亮点、新闻热点和关注焦点”。
3、经济效益——树立形象、创立品牌,带动衍生产品的开发,构建娱乐休闲空间。通过多媒体展览推出元素统一、贯彻各个环节的代言形象,逐步创立南博自有品牌,开发涉及纪念、知识、趣味、游戏类产品,拓展营收空间。以服务理念建立博物馆公众工作思维,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包装、管理各类公共空间,形成新型的市民高层次休闲娱乐场所。
三、设计总体规划
这是整个展览顺利实施、并达成总体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多媒体展览陈列的规划、设计、实施在总体规划的精神引领下,从思路、目标、技术、实施、维护、发展等多方面更加细致地予以延伸阐述。
展览总体规划涉及历史学、文保科技、信息技术、公众心理学、行为科学、陈列艺术、文学等诸多学科,是综合学术实力的集中体现,它指导着展览在各个方面的设计、实施、利用和扩展。
1、方案设计要求构思新颖、风格独特,布局合理;
2、学校将向应提供学校校史展览提纲,设
现代多媒体校史馆博物馆的设计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