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重点部门管理制度
对象
重点部门包括手术室、供应室、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净化室、急诊科。管理基本要求:
,严格区分清洁与污染区域,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安全。
、适用,处于备用状态。
、岗位职责明确,工作有序。
,定期组织考评。
,注重护理队伍。
,开展护理查房。
、事故登记报告制度,定期分析讨论。
,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
重点环节管理制度
1.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对于治疗、护理时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儿科病房住院患儿等)和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必须使用手足标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尾(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手足标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注射座位单核对等。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具体方法如下:
转运、接收患者时患者识别方法
转送、接收流程项目
患者识别方法
识别途径
识别内容
门急诊患者至病房、手术室、ICU
手标带(双向式核对),病历卡
姓名、年龄(性别)
手术室患者
至病房、ICU
成人
手标带(双向式核对),病历牌(卡)
姓名、床号或年龄(性别)
新生儿
足标带(脚圈)、小吊牌、婴儿记录单
母亲姓名、床号、新生儿性别
病房、ICU患者至手术室
手标带(双向式核对),床尾(头)卡
床号、姓名
产房患者
至病房、ICU
成人
手标带(双向式核对),病历牌(卡)
姓名、床号或年龄(性别)
新生儿
足标带(脚圈)、小吊牌、婴儿记录单
母亲姓名、床号、新生儿性别
病房、ICU患者至产房
手标带(双向式核对),病历牌(卡)
床号、姓名
病房(ICU)患者至ICU(病房)
手标带(双向式核对),病历牌(卡)
姓名、住院号
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手标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手标带信息一致,并落实相关记录与交接。
2. 患者手腕带佩戴规范
按指征严格执行佩戴工作,因故未佩戴者须在病区备注栏内注明。
用深蓝色圆珠笔逐一填写手标带的各项栏目,字迹端正、清楚,严禁涂(修)改。
手标带填写后,佩戴时必须2名护士到床边核对后,在手标带正面右下角处(血型栏下)用分子/分母签姓或名(病区内有同姓时签全名)。
班内只有1名护士无法执行2人核对时,应先由1人认真核对后佩戴并签名,待下一班护士(具体负责岗位由各科自定)接班时补核对并签姓或名(病区内有同姓时签全名)。
手标带原则上佩戴于右手,若有特殊情况可佩戴于左手,手标带松紧应适宜,以能放入食指为准,多余长度剪去,尤以水肿病人应注意及时观察手标带松紧度,发现不适及时更换。若双上肢约束病人,可佩戴于脚上,便于核对。
拟接受手术的病人手标带在术前一天的日班与中班或术日晨夜班和日班交接时佩戴,其余病人根据病情需要和变化及时佩戴。
各种原因致手标带破损时,重新更换时按此规范操作。
一旦病人不能配合有效核对因素去除时应及时移去手标带。
3. 药物不良反应防范预案及流程
(1)危险因素
1)未正确录入医嘱。
2)未规范使用药物。
未认真落实护理缺陷管理相关制度。
病人自身因素对所用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
(2)防范预案
1)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和培训。
2)严格执行药物治疗规程。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
4)认真执行护理缺陷管理相关制度。
(3)处理流程
立即停止用药或寻找相关原因
按相关流程上报
按需求实施相关实物封存
稳定病人情绪,
加强病情观察
用药过程中或用药后出现异常情况
做好记录
遵医嘱落实相关措施
通知医师、护士长
交接班
4. 输血管理制度
(1)护士必须遵医嘱实施配血与输血工作。
(2)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应2人认真核对医师已填写的输血申请单和配血单的正、副联,将填写正确、完整的输血配血单副联标签粘帖于配血管上。
(3)护士抽取病人血标本行配血试验时,应2人一起到病人床边进行核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室、床号、血型、诊断)后采集血样。做到“配血单”、“配血管”、“受血者”三者无误后方可抽血。抽血后2人分别在配血单上签全名。有2个以上病人需同时配血时,应做到一次配血一人一单一管。
(4)抽取配血后由专门人员将受血者
分级护理管理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