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鱼池朝鲜族乡中心校
2007年11月12日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02年9月,尚志市小学全面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几来年来我们坚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为重点,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根本,扎扎实实地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将近两年的实验,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体干部教师认真学习,努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性成果已初露端倪。
一、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那么,如何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呢?
(1)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是前提
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要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新课改下我校教师教学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如下新变化:
①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③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⑤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⑵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切入点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话。因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是找到了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新型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楷模。
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核心
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心理性格素质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⑷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就促使我们要改变原来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授课技巧等方面的倾向,更多地去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收获,进而使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2、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
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明显的,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本身。
但是,它的缺陷更是明显。在课堂上,教师是以传统的课堂理念来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教学被看成是落实课程文本的途径,教学过程是忠实、有效地传递课程文本的过程,两者之间是单向的线形关系,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采取了“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由于它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客体上,即重在文化遗产和系统的客观知识授受,容易使教育陷入“目中无人”的误区,即无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使他们始终处于缺乏生机又没有激情的刻板程序中,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正因为这样,这种课程以及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被人们尖锐的批评为:视学生的头脑为“装填现成知识的容器”,使教学过程成为“制造标准件”的工艺流程,扼杀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发展的“非人性教育”。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实现了从“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到“探究性”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