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陈代谢与酶》导学案
一、学情分析
目前大部分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差,课堂参与度低。但都很聪明、思维敏捷,对实验充满好奇。因此,《新陈代谢与酶》是学生在高中生物接触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时,通过学生自已动手操作探索酶的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新陈代谢与酶》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因此本节内容为以后的新陈代谢及生命活动调节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选修教材的微生物代谢中“酶的活性调节、酶的合成调节”打下伏笔。
三、设计思路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着“激趣、实验、创新、应用”的原则我对本节课做了如下尝试:第一、补充教学材料:马铃薯、多酶片、洗衣粉广告等资料。如新课的引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喜欢广告的特点,用加酶洗衣粉导入新课;利用马铃薯做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酶的概念。第二、充分利用和开发生物课程资源。根据我校现有的实验材料对“pH对酶活性影响的探究性实验”进行改进,同时增加了“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的实验,采用小组合作、学生评价等教学手段,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操练和活动,创设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第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在学完酶的特性后,让学生解释多酶片的使用说明,并出示加酶面膜、牙膏等实物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离生活实际并不遥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成就感,渗透快乐教学的理念。
四、学习方法
选择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在激趣导入→实验探索→创新设计→应用升华的教学过程中,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酶的概念。
(2)理解酶的特性。
(3)学会设计实验,并能分析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设计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
(2)能够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修改并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进一步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
(3)能够通过小组成员交流、组间互评和师生反馈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设计实验的活动中,体会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的意义,增强合作意识。
(2)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体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和实践的意义及对待科学的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教学重点:由于酶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学生接受能力故确定“酶的概念”为重点
解决措施:先引导学生找出酶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然后设计“马铃薯的实验”让学生体会酶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突破酶概念这一重点。
2、教学难点:由于酶的特性是在实验探究中总结出来的,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则、探究性实验设计会有一定难度,所以确定“酶的特性”为难点。
解决措施:学生演示“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引导学生体会实验的基本原则,再通过学生对“pH对酶活性影响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讨论及实施,让学生理解探究性实验设计,同时掌握酶的特性。
六、导学过程设计(1课时)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激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一分
生物-《新陈代谢与酶》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