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学生具备较强的估算能力对于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十分有帮助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求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培养估算的意识,使学生爱用估算
如果题目中明确要求求近似数,或者要求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来解题,绝大多数学生马上会选择估算的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却不习惯在学时的教学中多加引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更多感受到估算的实用性与便捷性。
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受真切体会到估算的应用价值,意识到估算在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时能给自己提供帮助。使学生爱用估算,主动在合适的条件下选择估算,而不是被动地在非用不可的情况下使用估算。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还能加强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具有敏锐的感知力。
激发兴趣,使学生乐用估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就一定愿意、乐意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估算的教学同样如此。在估算的教学活动中,我会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或设置一些有意思的情境,让学生体验估算学习的趣味性,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用估算。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时,我设计了一堂超市购物的活动课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都有营业员、收银员、顾客,要求学生用100元购买商品。这样的活动情境,孩子们觉得既熟悉又新奇,运用估算学生很快完成了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生动的领会估算的方法,还使学生体验到在买东西之前估算价格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对估算产生兴趣。
教给常用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会用估算
所谓估算,就是解答应用题或计算题之前,对该题的计算结果,作出粗略的估计;或者是在解答之后,对该题的结果作出粗略的判断。 它的本质就是在不要求准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的范围内,迅速找出最接近的精确值。教给学生常用的估算方法,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会选择估算的方法,使学生会估算。
在计算中估算教学
在学生进行笔算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笔算前先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然后再进行计算。看笔算结果和估算结果是否差不多,这也是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一计算一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从而预防和减少运算错误的产生,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又提高了计算能力,还加强了估算意识,实在是一举多得。
但是例如下面的题目,我们通常直接选用估算,而不是笔算。
如:你能看出哪几道题的得数是六十多吗?
22+39 87-15 34+25 93-27
如果一一笔算出结果当然也能正确地作出判断,但是这样做就失去了估算在此类题型中的意义了。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合理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判断,加法可以先心算一下十位,然后看个位上数相加是否超过十;减法也可以先心算十位,再看个位上的数是否够减;当然学生还可以创造出其他估算方法。
另外,估算还可以与口算结合起来。如:29×42≈( )学生就可以选择任取一个因数的近似数,然后口算求出估算的结果(29×42≈29×40=1160或29×42≈30×42=1260)。
解决问题中的估算教学
把估算教学放在解决问题中进行,不仅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200元钱买3个书包,每个书包73元,钱够吗?
方法一:大部分学生直接估算:73≈70,70×3=210,带的钱够了;方法二:把73看成80,80×3=240,200元不够,带240元就够了。③我想可以带300元,每个书包73元,带100元,只带3张,很方便。在学生基本上都用方法一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出来是够的啊,可是计算的结果怎么不够了?
对于“带多少钱合适?”这一问题,把学生引入采用哪种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意识到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这时就有了方法二、方法三两种策略的精彩生成。学生从怀疑到了解原因,明白了精确计算和估算之间是存在误差的。对于“把73看成80”这种方法,学生明白了用“进一法”
进行估算的策略。“把73看成100”实际上也是进一法的运用,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的做法。
3、空间几何中的估算教学
如:在四年级《画角》这一部分内容中,要求学生画一个120度的角。我就会引导学生从这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是大于九十度还是小于九十度来大致判断所绘制的角的正确性。再例如:在教学中长度单位时,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受,能用生活中的物体或者是肢体语言来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一分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等等。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更关键的是在于教师自身的观念而不是某个具体的案例。在平时的教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自制小乐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