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需要与动机
本章要点
1 需要、动机与行动的关系
2 Maslow需要层次理论及其评价
3 动机的作用
4 成就动机及其两种倾向
5 韦纳的的成败归因理论
6 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概述
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是人的需求未满足的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任何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都有各自的需要。如植物要生长,……;动物要跑动寻食;人是既具生物属性又具社会属性的复杂的有机体,食物、衣服、睡眠、劳动、交往、亲情、友情、爱情、事业、金钱、权利……
为什么说需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个体的这种或那种需要,推动着人们在某个方面进行积极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他们又指出:“人们通过每一个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可见,正是需要,推动着人们在各个方面积极活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求得这种需求的满足。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人的一切活动。需要越强烈,由它引起的活动也就越有力。
有一些需要明显地带有周期性(如饮食和睡眠等);需要也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推动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需要的动力性特征尽显于此。譬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的每一次满足又会产生更新更高的需要,从而使学习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又如:人的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生产活动不仅满足人的需要,而且是通过消费产生新的需要,从而又进一步促进生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可见,需要是在各种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但各种刺激又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内部刺激受一定的年龄、生理等特点的制约,外部刺激则受环境的制约。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会产各种不同的刺激。由于刺激的不同,产生的需要也就不同。
恩格斯指出:思维归根结底是由经济的原因引起的。这就说明需要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为了满足需要,个体必须通过认识过程去解决一定的任务。
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情绪,是由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凡是…,反之,…
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人为了满足需要,就需要从事一定的活动。在这个从事一定的活动,克服困难,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也就锻炼了意志。
需要通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它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也就成为了个体活动的最基本的动力。
需要的分类
人的需要是相互联系、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从需要的起源来说,人的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人脑对生理需求的反映,是保护和维持有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所必须的。如饮食、睡眠、休息、运动、排泄、一定的热量和性等等。否则,就不能生存,不能延续后代,具有周期性。
一个实验研究:
基斯(Kegs,1950)等人以36个志愿者作为被试,在24周里使他们处于半饥饿状态,使他们得到的热量不及常人所需要的一半,但是要求他们照常从事劳动和其它活动。事后对他们的测查表明,在没有挨饿前,大约有一半的热量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另一半则消耗在其它活动上。但是,在挨饿期间,几乎有60%的热量都用于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只有不到30%的热量用于其它活动。结果是被试的体重减轻了25%,他们的智力虽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注意力不集中,在性格方面,变得忧虑、淡漠、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有些被试变得神经过敏、暴躁、易怒;失去信心,产生自卑感等等。此间,他们最关心的是食物和与食物有关的事。
生理性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是人的生理性需要与动物的有本质的不同,人的生理性需要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具有社会性,带有社会历史的烙印。—人和动物生理性需要的对象和满足的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动物只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只依靠周围环境中的自然物体作为满足需要的对象,而人则主要通过社会生产劳动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对象,并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理需要。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食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味美人欲也。”现代人进食,不仅仅是解除饥饿,而且讲究色、香、味俱全,至于宴会,那则更是人类饮食之外的社交手段!
社会性需要:人脑对社会性需求的反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劳动、交往、求知、美、道德、尊重、成就等需要。
社会性需要与个体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是后天习得的需要。如人对劳动、交往、学习、审美、威信、道德等的需要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