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禅与人生.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禅与人生

禅是一种生命学说。禅的宗旨在于建立一个行为参照系和构设一种人生境界。它体现为个体伦常日用的心态体验,表露着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的人格理想。它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意识。
-------题记
源于印度的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植根于中国本土的老庄道家思想和先秦儒家思想的深厚土壤,孕育出一朵绚烂至极的禅之花。到了唐朝六祖慧能大师以后,一花开五叶,禅宗大放异彩,诸如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猛然一喝或当头一棒,让学者丢弃成见、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禅宗的作略与风格充满了浪漫色彩,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而禅文化作为佛教特有的一种文化对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作为一名学生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禅呢?我个人认为禅文化不是我们这些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应用的得心应手并游刃有余的。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出家人一心念佛诵经, 佛教主张万法皆空,因此佛教是消极的、出世的,佛教是避世主义的。其实,佛教的本真面目并非如此,释迦牟尼佛应世说法的目的是要教化世间、净化世间,使这个有缺陷和烦恼的世间变成美满清净的人间净土。这是佛、法、僧住世的根本目标。近代一些高僧大德提倡的“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很好地诠释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
首先,出世是入世的基础,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
在佛教看来,出世心是重要的,没有牢固地树立出世的心,单纯地强调入世,那就没有佛教的特色了。佛教所说的入世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佛教徒的入世首先要具有坚定的佛教信仰。丢弃佛教信仰的入世,就不是佛教徒的入世,和世俗的人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对于人生佛教来说,出世心是修行的基础,也是佛教化的基础。这里所谓出世心,指的是佛教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也就是佛教对贪、嗔、痴等心的破除,而不是消极的避世心。佛教释贪、嗔、痴为“人生三毒”。另一方面,佛教出世的信仰必须落实于生活,把信仰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如果没有出世心,就不是佛教信徒,和世俗的人一模一样。同样,如果只有出世心,而不做入世的事情, 那佛教信仰也就真的成为“空”的、与世隔绝的,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了。所以,近代佛教提倡以出世心,做入世事。换句话说,佛教的善心、慈悲心要在生活中体现出来, 离开生活, 离开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无从谈起。活在当下,就是关注现实的生活, 这是佛教入世的重要内容。人间佛教的性格是以重视生活、重视人生为重大特征的。佛法一旦离开了生活, 便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导我们人生方向的指南针。因此, 人间佛教的纲领和实质,就是提倡“将信仰落实于生活, 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佛教强调修行, 修是为了行。佛教不仅强调行, 还强调把修行落实于当下。也就是说,不能把行动推到遥远的将来,而是把握当下,立即行动。当下一念处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佛经上说:“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可见当下这一念、这一行动,关系重大。
人生路上,一路走来,有许多难解的问题,关乎心灵,涉及思想,让我们困惑不已。随着人生境遇的不断改变,禅意盈心,便有了心得。
什么是禅?禅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参禅悟道,需要人生的大智慧。禅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真善美的至高境界。
一直以来,我们顽固地认为,修身养性固然不错,但难达到不恨不怨的

禅与人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eryka98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