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学生姓名陶华君
专业工商管理
层次
批次 101
学号 320902101068
学习中心
二零一零年五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利他行为(altristicbehavior)是人际交往中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通常表现于人的交往过程中,行为的发生是为了使他人受益。利用动机理论来对利他行为做了实际的论述;研究表明,培养利他行为在幼儿时期作用最大,利用模仿,表扬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利他行为的教育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1 引言利他行为是指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无偿的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其中包括援助,救济,捐赠等等。营救落水者,为贫困地区,,但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和利益,而不指望任何回报。这是区别于一般助人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志。助人行为包括要求回报的行为,如送回丢失的钱包却收取了被助者的报答费;都照顾老人,希望过后得到回报等,都是在做出行为之前就对回报有一定的期望,所以助人行为不能等同于利他行为。威尔逊认为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是一种本能行为,例如,雌夜莺,只要它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受了伤,它就远离巢穴,拍着翅膀低旋,落在敌人面前的地上,使敌人不致发现巢穴。这个例子说明了动物都有牺牲个体去保护同类的本能,因此认为人类也理所当然地具有这种天生的利他本能。威尔逊用他的以基因理论为核心的新进化论观点欲图解释这样一种矛盾现象。学习理论认为,利他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种行为在过去得到了强化。当利他行为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就更有可能再次发生。除了直接经验外,人们是否做出利他行为,还受到个体对将来的奖励或惩罚期望的影响,例如能否得到社会或周围人的赞赏,自己内心是否感到受到安慰等。因此,利他行为都是通过奖励或惩罚的强化作用而学习而来的。当一个人做出某种利他行为后,如果内心感到非常愉悦,在后来的相似情境中,自然会再一次做出利他行为;反之,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受到他人的非议或其他惩罚,他很可能就不会再做出类似的行为。社会规范理论认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社会规范的作用,是人们按照社会规范来行动的结果。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社会责任规范和回报规范。社会责任规范是指我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社会规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内化了这种规范,即使没有外来的奖赏,看见别人有困难也会主动的进行帮助。回报规范也称互惠规范,它是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并且不应该伤害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只有少数人才不受回报规范的约束,他们具有高度依赖性的人------年幼的儿童,老人,,社会责任规范教育我们应该去帮助他们。俗话说的”知恩图报”.”好人有好报”就是回报规范的具体表现动机理论动机是指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是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心里媒介。
动机是一种内部激素,它为个人行为提供动力,以使其维持自己的行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一种力它在主体内部驱使着主体向着某一目标而行动,因此,动机是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支配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在社会生活
社会心理学1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