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
。
学习指导:以多种形式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资料连接: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诗人的代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一,代表作有《短歌行》《龟虽寿》《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等,其诗以慷慨悲凉见称。
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诗人在北征乌桓的途中登临碣石山所作。乌桓是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在官渡之战失败的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所以曹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征乌桓。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统一了北方。第二年他又挥戈南征,以实现统一中原的宏愿。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想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千古名篇。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乡愁诗。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官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首诗是诗人曾往来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2、汉乐府:乐府是汉朝时一个音乐机关,专门搜集民歌,后来把乐府搜集的民歌的格式固定下来,统称乐府诗,一般形式自由,以四言、五言为主,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朗读诗歌:
1、扫清自此障碍,结合注释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碣石( ) 澹澹( ) 竦峙( ) 萧瑟( )
白沙堤( ) 没马蹄( )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律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海日/生/残夜七言律诗节拍一般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同学们用笔划出朗读节奏,小声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3、范读诗歌或播放示范朗读,学生体会四首诗歌的情感,然后齐声诵读,
4、律诗的四联分别叫、、、。
理解诗意:
1、理解下列诗句的加点字并说出诗句的大意。
东临( )碣石,以( )观沧海。水何( )澹澹,山岛竦峙( )
秋风萧瑟( ) 次( )北固山下
2、《观沧海》的大意:
3、《次北固山下》的大意:
合作研讨
《观沧海》一诗围绕展开写景。那些诗句是写现实的景物?那些诗句是作者想象的景象?
2、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描写大海的?写出了大海怎样的特点?
3、讨论:作者想象日月星河在大海运行表达了自己怎样思想感情?
《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名句包含深刻哲理,结合诗句体会一下?
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课堂延伸: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资料连接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篇写景名篇。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品《长恨歌》《琵琶行》,著有《白氏长庆集》
这首诗是诗人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时正是早春,诗人畅游西湖美景,把早春景色描绘的春意盎然,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小令。作者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这是一篇凄婉抒情作品,作者长期漂泊,与家人聚少离多,有加触景生情,仅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在他乡的游子的哀愁,被誉为“秋思之祖”
学法指导: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家用朗读来感悟意境,体会情感,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
理解诗意
1、解释诗句中的加点词
乱花渐欲( )迷( )人眼最爱湖东行不足( )
《钱塘湖春行》的大意:
《天净沙·秋思》的大意
合作探究
1、《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和颈联是描写春天的名句,诗人抓住早春的哪些景物来描绘的?请用四字短语来概括诗人描绘的画面。
2、在颔联中“争”,用词精妙,能否换成“飞”,为什么?
《天净沙·秋思》描写了怎样一幅图景?
4、这首曲的抒情句是那一句?表达了游子怎样思想感情?
课堂延伸
1、写出几句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不少于连续的两句)
▲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名篇,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串连,运用了景
微课《丑小鸭——体会感悟文章主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