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阳光的味道
--------关于爱的教育
安肃镇坟台小学刘亚超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小说《爱的教育》第七章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回到学校里,我最初听见的是一个恶消息,卡隆因母亲大病,缺课好几天了。终于,他母亲于前星期六那天死了。昨天早晨我们一走进教室,先生对我们说:‘卡隆遭遇了莫大的不幸!死去了母亲!他明天大约要回到学校里来的,望你们大家同情他的苦痛。他进教室来的时候,要亲切叮咛地招呼他,安慰他,不许说戏言或向他笑!”文中先生的这段话,是为师者对孩子悉心关怀的表现,是对孩子心灵的慰藉,是理解也是精神和情感的关怀。
我六岁的儿子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他说:“妈妈,阳光和生命哪一样更宝贵?”我回答:“同样宝贵。”他说:“阳光更宝贵些。”我不解,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没有阳光就没有生命。”在惊讶的同时我获得了一个哲理:万物生长靠太阳。学生也是生命,他们需要为师者给予的阳光,这阳光便是众“生”平等的爱与关怀。教师完善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品德修养,丰富的知识技能,耐心细致的品性似阳光,照亮着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伴随着每个孩子享有“阳光的味道”。师德之魂在于“爱”,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班主任,要懂得尊重、爱护学生,因为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它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黄静华老师,从事班主任工作38年,她说有两句话常提醒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他是我的孩子。”这两句话精辟的讲述了为师者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总结几年做班主任工作的体会,我认为:教师的爱应撒在学生集体中,教师的爱应插在学生的心坎上,对优等生的培育,对一般生的促进,对特殊生给予的特殊的关怀,对后进生给予的偏爱。
担任新年级班主任一个月,所有科任教师的矛头都指向了李月这个孩子,倒不是他有多桀骜不驯,而是他的作业屡次不完成,对教师的态度很恭敬,却又对教师的教导充耳不闻。看似毛病不大,品质不差,但由于已是习惯成自然,转变的过程虽不曲折,却很漫长。
我首先是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开始的时候,有一点成效,后来就出现了反复,平时的作业大都能够完成,但周六周日的作业又是一字不写,我明白自己苦口婆心的教导同样
被当成了耳旁风,我明白了各科教师的苦衷,开始思忖对策。经过了解得知,这个孩子在小学就有上网、逃学、作业不完成甚至还有夜不归宿的习惯。了解到这些情况我有些瞠目结舌,看上去一个老老实实的孩子身上竟然有这么多的不良习惯。我又采取了第二步,请家长,来的是他的父亲,见了我也是一个劲的诉苦,自己每天都要出去作生意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意,从时间上对孩子的学习照顾不够,还请老师要多多费心。这一次我与家长建立了联系,有问题做到了教师和家长之间能够及时反馈获知信息,我让班级互助小组的成员负责辅导和检查他的作业,同时告知家长要从生活学习上多关心感化孩子。这次的教育效果好一些,取得了暂时的风平浪静,作业完成的情况好了,上课的表现有了很大的进步。
正当我沾沾自喜之时,有一天李月突然没来上课。我很担心,也不想让自己的努力前功尽弃,利用中午自习的时间叫上班干部去家访,接待的是他的母亲,言谈之中我发现有些不对,回来后学生告诉我,他的妈妈精神有些问题,根本管不了他,而爸爸又为生活所累,对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有些震撼,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承受着许多同龄孩子不能承受的压力。这才是他屡教不改的根源所在,其实他心里非常渴望温暖,渴望受到关注和表扬,渴望上进,当这种渴望与渴望不能得到满足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逃避,获得了心灵暂时的放纵与清闲。找到了根源,我开始寻找改变他的契机。他逃学回来我没有过多的批评他,只是把我在他家里见到的事实告诉了他,并表示了理解,可是我说:“你的境遇我很理解,可我并不同情,同情是给予弱者的,你不是,你在这么大的压力下还能够比较坦然的面对,你是生活的强者,你现在只是有些迷失,老师愿意做你生活的引航者,我希望你成为前进的舵手,自信,坚强,有执著的精神和敏锐的判断力,而不是永久的迷失在困难的海洋里不能自拔。”他抬起头,眼里闪着泪光,可我看到了希望,泪光背后是坚强。
一次我布置了一个文题叫《回报》我看到了他的作文,写的是自己的父亲如何辛苦,写自己将要给他以回报。作为他的班主任我能体会他的情感,可他的文章体现的并不明显,我找到他说:“你的父亲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他说了两件:一是自己常常不完成作业,经常被叫家长,父亲感到很没面子,可是为了自己不挨批评,为了自己的学习,父亲每次都是硬着头皮来学校;一是他深夜上网不回家,寒风之中父亲找遍所有网吧寻找他。
说的时候,话语间有些哽咽。我问他,你父亲最幸福的事是什么?他回答是他受表扬的时候,我又问:“你怎么回报他?”他说:“老师我要好好的学,这也是对您的回报。”我什么也没说,心里热乎乎的,我告诉他再写一篇作文。他极
师德之魂在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