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授课教师:杨坤
上课时间:第四周
授课时数:4课时
授课内容:
一、物理课程
二、物理教学大纲
三、物理课程标准
四、物理教材
授课方法:讲授、讨论
物理是探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应用于各学科及技术领域,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发展了人类思维。
物理教育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科学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物理课程
物理课程:按照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有计划的选取物理科学的内容,并将其改造为学习的一门课程。
物理科学: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以及如何应用它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门系统知识体系。
制定物理课程: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物理学科的内容、特点、方法,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社会需求以及教学设备和条件,加以选择、组织和安排。
制定物理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1、体现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思想和方法
实验科学、逻辑体系、数学表征、理论科学、方法论、科学观、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实践、创新意识
2、社会需求、学校性质和任务
教育目标---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全民族科学素养、社会公民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
13---18 青少年期,逐渐长成、求知欲强,具体形象思维进入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人生观和科学观。课程内容深度、广度、结构可接受、可促进学生发展。
4、适应各地办学条件和实际情况
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教学软硬件设施,实事求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个人课程。
二、物理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每一学科的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中学物理教学目的:教授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树立高尚道德品质。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2000年试用修订版)》规定初中物理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规定的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2、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目的的实质和要求:
1、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物理学最核心的基本知识。
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参加劳动生产和有关实际工作所必备的。现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物理学科结构中的主干知识。
使学生具有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中等文化修养。
处理知识时:探索、认识过程的结晶;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主次轻重。
重点知识:领会、巩固、运用
一般知识:扩大学生演技的常识性知识,初步印象、了解要点或大意。
2、培养能力
知识: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总结,主观反映自然现象和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和规律。
能力:完成某一活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认识事物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发展能力,而能力又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能力的提高又为知识的掌握提供了有利条件。
必须寓能力培养于讲授知识中,讲授知识必须立足于培养能力,能力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开发新知识、创造新方法的本领。
中学物理教学应培养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
(1)、观察、实验能力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周围环境、事物和现象的一种直觉过程。
实验: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利用仪器、设备,突出自然界或生产中的物理现象的主要因素,使它反复再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的过程。
观察能力:有目的观察,抓住主要特征,明确现象出现的条件,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自己创造实验观察条件,进行操作取得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正确使用基本测量仪器和设备、操
专题三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