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术后营养支持研讨
患者在经过胃肠外科手术后,机体的代谢活动会明显增强,及时地给予营养支持能够帮助患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其尽快康复。胃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如果长期使用,会影响患者的肝功能,使得胆汁淤积,肠道细菌出现异常及肠黏膜萎缩。临床上常用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两种。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营养支持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鼻肠管、鼻管等途径的肠内营养已经逐渐替代了肠外营养,尤其是对于一些危重患者,它能够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胃肠功能,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1-2]。下面简单阐述国内外关于胃肠外科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情况。
1肠内营养支持实施方法
供给途径
肠内营养支持供给途径主要有鼻胃管、空肠造瘘和鼻肠管三种。
鼻胃管在术前30min,根据患者的体型选择规格合适的硅橡胃管和鼻胃管,将其经鼻插入,若在插管中遇到障碍,切不可强行用力。在术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留置鼻胃管在十二指肠吻合口下方或下降段20cm的地方。在术后用负压引流袋进行胃肠减压,经过鼻胃管给予营养支持,并用盘带固定。
鼻肠管这种途径在临床上使用最广泛,主要方法是在手术日当天早晨,将鼻肠管和鼻胃管一起置入患者的胃内,手术中再将鼻肠管送到空肠上至吻合口3cm处或者十二指肠下降部,胃管置于胃内,在术后用负压引流袋进行胃肠减压,经过鼻胃管给予营养支持,并用盘带固定。
空肠造瘘这是通过将营养管置于空肠的一种给营养的方法,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一般造瘘口于空肠端侧吻合口的20cm处,放引流管,然后缝合造瘘口。这种途径不仅能够减少患者因为液体饮食而引起的误吸和呕吐现象,并且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能够同时进行,但是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一些与空肠造瘘有关的并发症。
输注方法
临床上医生需要根据膳食的性质、管端的位置、喂养管的大小和类型及需要的营养量而定。常用的输注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连续用泵滴注。将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将一段泵管嵌在泵槽中,将营养管和泵管连接起来,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定参数,均匀滴注;(2)灌注法。用漏斗或注射器将预先配好的营养液缓慢加到喂养管中,每次的量控制在150ml左右,5次/d。由于这种方法副作用比较多,故临床上已很少使用;(3)间歇重力滴注。这种方法也是先把营养食放在一个容器中,然后借助重力将其经过输液管和营养管缓慢滴入肠内,每次控制在300ml左右,5次/d。
2肠内营养支持的开始时间和效果
传统的医学观点认为,肠内营养支持都是在患者的肠功能能够排气后的第4天左右才能允许进食。但是近些年来,经过不断研究发现,经过胃肠外科术后的患者如果在早期接受营养支持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的高代谢率及肠源性感染的发病率,故后来关于术后对患者的早期营养支持开始时间不断提前,甚至有学者认为术后12h就可以开始,但是通常情况下都是在术后24h开始[3-4]。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好处
帮助胃尽快恢复功能(1)通过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刺激胃肠道,激活内分泌系统,使得胃肠内能够调节胆汁、胰腺和胃液分泌的一些激素的释放量和合成量增加,进而增加胆汁的排泄量,起到保护肝功能的作用;(2)增加消化道血管中的血流量,提高全身的免疫力;(3)营养液中富含的纤维素能够
耶稣以为你降生、牺牲(双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