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考前模拟浏览题
积累与运用
1、,随君直到夜郎西。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正是江南好风景, 。
4、,山入潼关不解平。
5、水何澹澹, 。
6、,一夜征人尽望乡。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身染重病仍不忘报国之志的句子,
。
8、《秋词》中作者一反前人的观点,对秋天的独到见解时,
。
9、《夜雨寄北》中表达作者对亲人重逢的美好期待的句子,
。
10、《江南逢李龟年》中以眼前的所见之景的落寞表现唐朝衰败的句子是
, 。
1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以菊花引申到对和平的期望的句子是
, 。
12、《次北固山下》之中表达自然理趣的句子, 。
13、根据下列句意回答问题
诗歌以a(“) 僵卧孤村a(”) 开篇,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b() 这不是诗人所要强调的意像,“不自哀”才是他所要坚持的信念。不以衰老自弃的诗人,内心燃烧着卫国戍边的志愿。他静听窗外c(sì nüè)的风雨,并把这些音响编入梦境,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这是何等悲壮d()
请在a、d括号处填标点
在b处填关联词语
b句有一个错字请改过来
c处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4、传承良好家风,发扬中华美德是每个青少年的责任,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勤能筑起通天路下联:
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
阅读《论语》回答问题
1、《论语》是儒家思想著作,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孔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名丘字仲尼。
2、解释加点字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不愠生气、恼怒
不信乎诚信则罔迷惑则殆疑惑
不堪能忍受夺帅也改变
笃志坚定逝者往、离去
3、用自己的话说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
选择他的优点我跟从学习,他的缺点如果我有一定要改正。
4、《论语》中谈学习方法或为人修养的句子很多,哪句对你启发最大,请写下来谈谈体会。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此句告诉我们要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复习的方法很重要。
为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句启示我们做人要胸襟宽广,不可斤斤计较,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为人的根本。
5、作为国学经典的《论语》被传承了两千多年,你认为它盛传不朽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至少40个字。
《论语》其实蕴含的道理很深奥,它包含治世哲学,透露了很多社会学方面的规律,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是人们做人、做事的准则。
课外文言文
张无垢勤学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②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句子。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这个故事中的张无垢具备什么精神?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
一个例子
答:勤奋学习。“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枕上读书
现代文阅读技巧
1解释加点词意思
这里指……….人(物)做……..事+词的特点
2、从修辞角度赏析(评价)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特点,表达人物…..感情。
拟人:将…….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特点,表达人物………感情。
排比:渲染气势,增强语气,表达人物………感情。
3、从人物描写角度评价表达效果
动作描写,运用……….动词,准确生动的写出…………特点(心理),突出人物…………心情(感情)
神态描写,运用…………神态词语,生动形象的刻画人物……..心理,表达…….感情。
4、倒叙(把结局或高潮放在开头)
作用:设置悬念,增强文章可读性,使情节波澜起伏。
插叙:(故事中间)
作用:对主要内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突出中心,丰富人物形象,情节跌宕起伏。
5、景物(环境)描写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出场的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
6、一句话作用
(1)结构上:
在开头:总领全文,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在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在结尾: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结果严谨,点明中心
(2)内容上:概括意思
7、概括事件:看分值,一般几分,就几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
防错技术培训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