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
《都江堰》
编号:
编写:
审核:
时间: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2、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3、结合中心和语境,把握关键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4、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
重难点:
重点语句的理解。
学法:
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独立总结。
【课前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
1、名人零距离
余秋雨,当代作家、学者,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
他的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秋雨散文》等。散文的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2、都江堰及李冰简介
都江堰在四川省灌县城西北岷江上游,距成都市59公里,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在历代兴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也首推都江堰。
都江堰大约兴建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这项工程建成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不但能够防洪和灌田,还能行船和漂运岷山木材。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
李冰,今山西运城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原富庶起来
(二)基础知识积累
1、扫除字词障碍
(1)正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颓壁残垣( ) 惊悸( ) 庇护( ) 修缮( ) 卑处一隅( ) 劲厉( ) 强悍( ) 铁戟( ) 遴选( ) 浚理( ) 韬略( ) 怦然心动( )
诘问( ) 傩戏( ) 衮衮( )
(2)积累词语(释意)
众目睽睽: 圭臬:
膜拜: 焕然: 涣然:
2、整体感知文本: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文章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作者为什么要用长城和都江堰作比较?
探究二、细读文章第二部分前两段,思考作者行文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提示思考: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
探究三、结合原文,品味下列语句。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而李冰,却因官位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为有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4、……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之水三字经、八字真言,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5、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6、他大智,又大愚。他大巧,又大拙。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三)、课堂小结
1、
2、
3、
【课后训练案】
《都江堰》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