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母亲湖——滇池
滇池污染治理与保护
摘要:滇池是一个发育至老年末期的高原湖泊。滇池流域是缺水地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靠径流、污水和农田回归水的循环利用得以实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滇池水资源污染日益加重,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滇池是整个流域污染物唯一的汇,这也是其难以治理的原因。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用于滇池污染治理的总投资数亿,而治理措施收效甚微,因此,对滇池这样有特殊污染机理的湖泊治理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滇池污染;原因;综合治理;措施;
一、滇池概况
1、地理特征、名称由来介绍
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位于昆明市南的两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滇池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约20公里。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O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积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素称“五百里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壮丽,水面宽阔。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滇池尽收跟底,有“高原明珠”之称。其迷人之处更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滇池水面宽阔,不但是旅游的好去处,还极有经济价值,航运、渔业、灌溉、供水等。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是从地理形态上看,晋人常璩《华阳国志
·南中志》中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日滇池。”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也有的认为是彝族甸)即大坝子。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记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蹄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2、生物资源丰富
鱼类:主要水产品为鲫鱼、鲤鱼、银鱼、虾等,占全市总产量的76%,占渔业产值的81%。水生植物:滇池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8科44种;70年代为22科30种;80年代末(1988—1989年)仅有12科20种。其中,沉水植物12种,漂浮植物3种,挺水植物5种。全湖以狐尾藻浮游植物:池有浮游植物7门16目40科64属126种。其中,绿藻门植物31属73种,%;硅藻门植物13属22种,%;蓝藻门植物12属17种,%。其余4个门为裸藻门3属8种,甲藻门2属3种,隐藻门2属2种,金藻门1属1种。浮游动物:浮游动物隶属于19科,共61种。其中,原生动物6科9种、轮虫7科37种、枝角类5科12种、桡足类2目3种。轮虫种类最多,%;其次为枝角类,%;%;%。底栖生物:底栖动物11种,寡毛类3种,水生昆虫2种,软体动物6种。原生动物:原生动物37种,1 236ind./L 。
3、旅游资源集聚
西山远眺滇池滇池水域,群山环抱,河流纵横,良田万顷,人称“高原江南”。滇池是全国首批批准建立的十二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也是唯一设在内陆省的国家级度假区。滇池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的湖泊
走进母亲湖——滇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