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习得与外语磨蚀.doc外语习得与外语磨蚀
关键词:外语习得外语磨蚀语言转移语言帝国主义
一、儿童语言习得的模式
从儿童语言习得的角度,儿童拥有惊人的学习语言的能力,从最开始的发出简单的单个词到后来电报似的的语言,最后到流利的语言表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儿童习得语言是分步骤完成的,先单词后简单的语法最后掌握复杂的语言能力。而对于失语症患者而言,他们并不是随意的丧失语言的各种表达能力,而是有规律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受到损害,其丧失的语言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不能进行必要的词形变化,有的出现命名障碍。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儿童在不同阶段习得的各种语言能力被储存在大脑的不同部位。在此论文中我们重点强调非病理性的语言能力的丧失。
语言能力的丧失与语言习得的关系密切,其中回归假设是有关语言磨蚀提出最早且最有争议的一个假设。Ribot 早在19 世纪80 年代就提出了Ribot规则(Rule of Ribot) , 认为最近学习的,最容易遗忘。后来该规则由Freud (1891) 在失语症研究中再次采用, 主要用来分析病理性语言磨蚀。20世纪40年代, Jakobson (1964) 才将其引入语言学研究, 与音位学领域研究结合, 回归假设也开始用于非病理性语言磨蚀研究, 并发展成为雅克布逊回归理论,其主要的观点认为失语症中语言磨蚀和儿童语言习得是一个相反的过程(Jakobson 1941)。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磨蚀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倪传斌2007)
二、语言习得的特征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抑制语言磨蚀,我们需要对语言习得的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语言习得主要有下面几方面的特征。首先语言习得具有普遍性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意义上说,全世界儿童习得语言,无论是哪种语言,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在儿童真正能够说话前他们首先呀呀学语,在完整的说出语句前他们先掌握了该语言的语音语调。这些有关语言习得的特征对语言磨蚀有重要的指示作用,鉴于语言磨蚀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逆过程假设。所以只有了解了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和方式,我们才能更加科学的对语言磨蚀采取合理的预防性措施。
其次语言习得还表现出个体差异特征,对普遍性的研究并不能使我们忽视语言习得过程中各种个体差异的存在,只有对此有充分的理解才能解释为何有的个体能更加成功得地维持其外语水平,大量的研究表明个体差异影响外语磨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认知风格的不同,有的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开始阶段花费大量的时间给物体命名,而有的儿童更具有表达性,他们的话语更富有感情并且关注社会内容,前者在名词的维持方面更加突出,而后者在社会演讲方面表现更好。2)不自觉地对已学语言知识的再现,有的语言学习者在独自一人时更倾向于重复训练已学的歌曲、诗歌或者其它背过的语言材料。他们的语言能力的抗磨蚀效果更明显。此外,个体差异还包括智商、左右撇子甚至性别差异。这些有关语言习得的个体性差异为我们因人而异制定语言磨蚀的预防性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三、社会因素在语言磨蚀中扮演的潜在角色
有关社会因素态度、动机变量与外语水平的关系在过去已做过大量的研究,Gardner和Lambert(1959)最早对态度、动机与外语水平的关系进行探讨。经过对加拿大蒙特利尔高中生(学习法语的英语使用者)进行研究,发现被试的法语水平受到以下三因素的影响:对于使用法语的加拿大人的态度;学习法语的动机强度
外语习得与外语磨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