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领域)人们有时创造出新词来传达旧的观点,以便夸大差异,从而宣称自己具有原创性。有时,人们又把旧语言扩展,用来传达新的观点,以便夸大相同点,从而宣称自己保持了连续性。
选自《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
目录
自序 3
第一部分沙盘游戏的发展历程 5
一、沙盘游戏的历史渊源 5
二、地板游戏 6
三、世界技术 6
四、沙盘游戏 8
五、箱庭疗法 10
六、沙盘游戏在中国的传播 11
第二部分沙盘游戏的理论 13
一、沙盘游戏的治疗机制 13
二、沙盘游戏的理论基础 14
第三部分沙盘游戏工作室的基本要求 20
一、沙盘游戏工作室布置要求 20
二、沙盘游戏的材料 20
三、沙盘游戏的操作者的要求 22
第四部分沙盘游戏的操作技术 24
一、沙盘游戏的应用范围 24
二、沙盘游戏的过程 25
第五部分沙盘游戏的象征与分析 30
一、沙盘游戏的象征意义 30
二、原型在在沙盘中的表现 30
三、常见实物的象征意义 31
四、沙盘游戏的空间配置 37
五、初始沙盘及其意义 38
第六部分团体沙盘游戏 41
一、团体沙盘游戏的定义 41
二、团体沙盘游戏的过程 41
三、团体沙盘游戏的规则 42
第七部分不同群体沙盘作品特征 43
附件 44
自序
心理学是一门很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它门派众多,每一个派别之间又有着大相径庭差异,但是每一个门派又都能自圆其说,各有其理,所以很让初学者为之苦恼。在心理学这个还比较杂乱的大学科背景之下,心理咨询技术更是浩如繁星。据加菲尔德和贝京估计,20世纪60年代中,共有大约60个不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体系,70年代约为125个;80年代初,柯西尼列出了250个心理治疗体系,90年代中期,估计这个数字达到了400个(以上数据引自郑日昌等,2005)。这样的学科背景之下,心理咨询师大受其苦,不少心理咨询师可能其职业生涯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学了去做心理咨询。既便如此,他们需要学习的心理咨询技术仍然是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因为在学习旧的心理咨询技能的时候,可能一个新的心理咨询技术又会出现。鉴于此,如果你是真的是把心理咨询当作一个职业,如同其他职业一样可以养家糊口,那么你就必须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做到“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鲜”,要重点学会某一些技术。
笔者认为,沙盘游戏(箱庭疗法)就是心理咨询师应该掌握的一门心理咨询技术。再回答为什么这么说之前,笔者还是先说说这个技术的名字的问题。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夫(Dora Kalff)20世纪五十年代创建这门技术的时候,称之为sandplay,直译的话就是沙子游戏。这一技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入日本,日本的河合隼雄根据日本小孩常玩的一种游戏将其命名为箱庭疗法。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日昇教授在《心理科学》上发表文章《箱庭疗法》一文,并从此广泛开展这一疗法的培训。跟随张日昇教授学习这一技术的学生均按照要求称之为“箱庭疗法”。而“沙盘游戏”这个称呼的来历笔者并没有查阅到相关文献,似乎复旦大学的申荷永教授是其引领人之一,参加申荷永教授培训的学生均把这一技术称之为“沙盘游戏”。于是,当今中国对于卡尔夫的sandplay技法并行着两个名称,其他的一些称谓(如“沙土游戏”)则不是很常见,也不被认可。
从网上搜索一下,还可以看到一篇专门评述“箱庭疗法”和“沙盘游戏”异同的文章,作者没有署名,但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是“沙盘游戏”一宗所写,因为文中对“箱庭疗法”甚为不屑,而对“沙盘游戏”则多溢美之辞。笔者不敢说“箱庭疗法”和“沙盘游戏”没有区别,但是总的来看,二者的区别要远少于其相同之处。相对而言,“箱庭”的说法更加意味深长,含义丰富,让人遐想,恰恰因为其意味深长,且源于日本文化,所以“箱庭”一说却让国人难以理解,这正是这一说法的不足。“沙盘游戏”一说简单明了,把这一技法的要素呈现于人,便于来访者理解,但是以“游戏”命名略显轻率,显得过于直白,而且它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心理咨询技术,而不仅仅“游戏”一下这么简单的,或许叫做“沙盘疗法”会更好一些。尽管如此,为了方便,在本讲义中把卡尔夫的sandplay统称为“沙盘游戏”。这倒不是因为笔者是学习了“沙盘游戏”一派才这样做的,恰恰相反,笔者正是师从北师大张日昇教授,并且认识的同行中也多是张老师的学生。而且笔者的硕士导师方晓义教授与张日昇教授也属师兄弟关系,他们的办公室相对,因此和张老师也颇有接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费了不少笔墨,基本上把“沙盘游戏”名字的来源说明白了。接下来必须要说的是,沙盘游戏在众多心理治疗技术中有什么自身优势值得从业者去学习。笔者认为,沙盘游戏众多优点重,以下几点对心理咨询师而言最具有实际意
沙盘游戏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