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院校音乐德育教育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院校音乐德育教育论文
高等师范院校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教育事业的接班人,其目的是“教书育人”。所以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的内容,使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共同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为中心展开的。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爱学习、爱自然、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等多方面的道德品质。
大学时期是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完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时期,他们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一切现象都具备了分析和鉴别的初步能力。但极易受到其他思潮的影响而变异,在此阶段音乐教学具备了间接或直接影响其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功能。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来感染人、塑造人的过程,它是以情感教育为主要方式的。注重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丰富的德育内容。
德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所反映的不是现实行为的写照,而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思想行为应该是怎样的,它是一种心理情感变化的动态。如果脱离了情感的教化和理性的认同,那么道德教育就如同文学、历史学的教育,只是单纯注重书面和口头的教授,而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自身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和理解达到心灵深处情感的和谐。席勒也曾指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由此可见,道德的形成始于审美,而审美状态直接影响到人的道德水平。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一、把德育教育融入音乐艺术审美之中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重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中发现内心的感情。这样的音乐教育必须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绝非空洞的政治说教。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抓旋律、节奏、主题、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因此,音乐的德育功能要体现在与艺术美感成为一体来进行。
例如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的音乐语言:如号角式旋律音调以纯四度音程再三强调的“前进”,及弱起部分的急切呐喊以及三连音的运用等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情于理、情景交融。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渌汀指出:音乐是表达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

院校音乐德育教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653072647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18-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