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简单地说就是“爱人”,不只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同时也要博爱大众--对与自己不相关的人也能够保持一颗同情、爱护的心。如果人人都能相亲相爱,彼此关怀,社会将会非常和谐、安乐。因此,仁不只是关系到个人品格的修养,同时也是创造一个美好世界所不能缺乏的要素。
修身的最高境界和标准:“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做一个好事,帮助别人,不是为了行仁义之事,而是你内心的需要,就像你饿了要吃饭一样,你需要帮助别人,这时,修身就成功了,仁义成为了你的内在的一部分了。
克己复礼,指以礼来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
“克己”的一种方式是“约”,即约束。“克己”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戒”。“克己”还要自省、自责、自讼。反省,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经常反省,有错改之,无错则免。孔子“克己”最彻底的要算“不争”、“无争”了,不争也不是绝对的任何如何竞争,而是认为应有正当的符合礼乐文明的“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推己及人,即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 卫灵公》)。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以仁立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