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
——传统文化与当代师生关系
1.《传统文化与内隐观念下的师生关系研究》
黄春梅,司晓宏教育科学2013年2月第2月第1期
2.《基于学生创造力的师生关系研究》第三四部分师生关系与学生创造力发展
张文静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6月14日
3.《师生关系的反思与前瞻》
王明芳, 吴岳军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第33卷第6期
当代师生关系
现当代教育学对师生关系的分类强调师生关系应具有主体间性的关系本质,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人际交流的一部分是从属于学生生活世界的一种生活关系。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或“手段-目的”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关系。是一种“我-你”式师生相互助长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内隐观念下的师生关系研究》
黄春梅,司晓宏教育科学2013年2月第2月第1期
主体间性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与判定。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师生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它超越了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地位。
《基于学生创造力的师生关系研究》师生关系部分张文静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6月14日
“我-你“式相互助长关系背后的文化传统相对混合。它既有部分但不完全的师道尊严观,又有浓郁的师徒父子关系,文化依然具有权威性但其习得方式不再那么强硬灌输教师依然是文化的代言人,具有权威性,但他同时能够关注和关爱学生。教师既是“严父”也是“慈父”。
豆瓣网上,一些网络小组名称关键词是“老师”,但其主要内容是回忆自己上学期间遭受老师伤害的悲惨经历,其中的一个小组名称竟然是“老师都去死”。同样在豆瓣网上,还有一个名为“讨厌学生的老师们”小组,谈论的内容也多为老师们在课堂上遇到的困惑。
面向学生的调查:你骂过或公开顶撞过老师吗?
面向老师的调查:你对现在的学生有何看法?
案例分析
从以上的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师生互相讨厌,甚至师生间的矛盾激化,使得师生关系走向“学生让老师去死”这样的极端。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间性,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对于学生的行为做出判定并给予正确的指导,这两方面都是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有关研究主要以控制-
服从的维度对师生关系进行区分。
根据师生行为的属性,把师生互动划分为三种类型:控制-服从型,控制-反控制型和相互磋商型
师生关系的三种类型
控制-
反控制
磋商
互助
控制-
服从
师生
关系
2000 年的调查表明,“在许多老师眼里,好学生应该乖,听老师的话”和“一般来说,老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分别得到 %和 %的被调查者的认同;而赞同“大部分学生对教师都有一定的畏惧感”%。
2002 年的调查显示,认为大部分老师教学是“灌输式”的中学生高达 46. 5%;而赞同“大部分学生对教师都有一定的畏惧感”的被调查者占 51. 8%。
马抗美、翟立原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现状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
(控制-服从型师生关系疏远)
教育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