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先秦散文与《庄子》
《诗经》之后,是散文的繁荣。“《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春秋》是指孔子所作的《春秋》,属于私家撰述的历史散文。而散文的空前发展,则是与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我们下面要讲到的散文,就几乎都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因此,首先看一下《诗经》之后春秋后期至战国的文化特点。
进入东周之后,礼乐渐趋废弛,进入乱世之秋。春秋已开始了诸侯争霸,“春秋五霸”,经过长期兼并混战,大的诸侯国还剩下七个,齐楚燕韩赵魏秦。整个战国历史基本上就是这七个诸侯国争夺霸权的历史。“战国七雄”。
上一章突出了“礼乐”二字,这一章在里面再加上两个字:“礼崩乐坏”。
在经历了春秋三百年的酝酿之后,到了战国,我国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就是已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用战国封建说,另外还有西周封建说、汉代封建说甚至魏晋封建说)。标志:经济上,不仅原本属于天子一人所有的土地已成为诸侯私有,诸侯国内部也普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承认了土地私有。政治上,奴隶主阶级的地位已为新兴地主阶级所取代,“三家分晋”(前453)“田氏代齐”(前391)标志着这种权力的转换。新兴阶级掌握政权后,进行了一系列变法。
在这一大转变、大动荡时代,文化思想呈现为空前活跃的局面,而“士”(文士)阶层作为一种新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在其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所谓“士”,文士,也就是读书人,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个阶层是春秋后期才逐渐形成的。春秋前,“学在官府”,各种文化典籍都由官府收藏,还没有私人办学存书的情况。春秋中期之后,社会开始动荡,新旧冲突,出现了文化下移现象。有些贵族家世没落,开始以授徒谋生,私人讲学,社会中下层开始掌握文化知识,这些人便逐渐形成了“士”这样一个特殊的中间阶层,凭知识吃饭,或讲学授徒,或被擢举出仕,或择君而仕。
“士”阶层在战国迅速扩大。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兼并,竞争,特别需要人才,所以当时有养士的风气,这可以说是士最扬眉吐气的时代(相对而言)。孔子、孟子都曾周游列国,但孔子有时不免“累累若丧家之犬”,而孟子却“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足见其变化。
同时,战国时代又是一个打破了一统局面、可以自由思想的时代。参与政治的需要,士阶层的人们纷纷总结历史经验,关注现实问题,对于如何治理社会,富国强兵,各自发表政见,提出理论,著书立说,于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以,战国是个散文大发展的时代。已出现偏于叙事的散文与偏于说理的散文的分野。偏于说理的散文被称为诸子散文,偏于叙事的散文被称为历史散文。
这一章集中讲先秦散文,包括了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之所以标出《庄子》,是从文学史角度设立名目的。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富于文学性的,庄周本人也差不多算半个文学家。
第一节《左传》
一、《左传》的名称、体例及其与《春秋》的关系
名称:《左传》的全名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传:对经的注释称传。则“春秋左氏传”也就是左氏给《春秋》作的注释。这样,它和《春秋》就有了某种关系。
关系:对此,要注意两点:
一方面,它是附着于《春秋》的,它的记事是以《春秋》为线索的(起码今见经文是与《春秋》连属在一起的)。
《春秋》:
我国很早就有史官传统,周代无论王朝还是各诸侯国均设有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据《汉书·艺文志》称,“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春秋》便是记事的古史。从这条记载也可以看出,这种记事的古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一般都称“春秋”。所以有齐春秋,赵春秋等等。
现在要涉及的、今见的、《左传》与之有关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是以鲁载了周王朝、鲁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前722—前481)。《春秋》的记事极其简括,类似后世的新闻标题,比如鲁隐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郑庄公)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来归惠公、仲子之賵(fèng助丧之物)。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每件事只记一句话,还无法当历史书来读,更无法当文学书来读。古人是当经书读的。认为孔子这里是寓褒贬于《春秋》,比如“郑伯克段于鄢”,郑伯与段是兄弟,不称弟,是对两人的批评。另外,杀有罪为
“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等等(《春秋》三传中的《谷梁传》《公羊传》就偏于讲微言大意),所以孟子说孔子“《春秋》出而乱臣贼子惧”。
《左传》便是用来给这部《春秋》做传的,与《春秋》记事线索相同,详尽记述了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
另一方面,《左传》记事仅是与《春秋》记事线索相同,其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其记事范围也远远超出《春秋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