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会计发展史 ——管理一班梁生文
近现代会计
背景:新中国建立之初,在经济恢复启动及经济体制建立的选择方面,既不可盲目的在经济方面进行对外开放,实际上也缺乏实行市场经济的根本条件。因此,当时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唯一出路,势在必然。
新中国建立之初改革方面的成就
①建立财务组织,领导全国财政、会计工作与改革工作;
②建立统一会计制度;
③推行班组核算制,稳固企业会计核算基础;
④改革会计方法体系,实现企业会计方法应用的统一性、一致性;
⑤确立总会计师设置制度,实行总会计师责任制。
在新中国会计所面临的灾难与挑战
在这个时期,是中国经济体制的产生阶段,我们按照计划经济体制构建了会计工作的基本模式,实行了统一会计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顺利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阶段。从这个阶段的会计史变迁可以看出,这个期间的会计核算制度变迁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变迁的特点。中央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力成为会计核算模式和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的和唯一的推动者,任何个人或团体的意愿在制度安排中均被忽视。经过“大跃进”和“文革”的两次冲击,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几乎荡然无存。会计制度的修订和施行,陷入了一种从零开始的局面,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这个阶段的会计改革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与更加复杂的任务。
中国近代会计的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的发展,西方国家的示范效应在会计核算制度演变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强。特别是在中国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前后,这种状况尤为明显,比如,在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中,一些准则的概念直接参考了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G AAP(G 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
现代会计
起点:公认会计准则”(G 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 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 B)的出现。
发展: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社会和经济变革对会计实践和会计思想有很大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曾发生很多环境变动,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会计师的工作,迫使会计界采用新的会计方法和新的会计思想。
新会计准则的出现: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l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这是继1993年中国会计制度体系改革之后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意义: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对提高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
中国近现代会计发展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